“已經免費讓我們使用了,我們怎么好意思破壞它?”在永春,經常使用公共自行車的老李這樣說。
今年8月18日起,永春縣在縣城5個站點投用75輛公共自行車,起初還有人擔心過一段時間這些自行車會不會缺“胳膊”少“腿”,甚至直接消失不見。三個多月過去了,這75輛自行車不僅零損壞,還“賺”了6649.8元。原來這些公共自行車每次可供市民免費騎行1小時,超過1小時后,市民可自愿投幣付費。這些錢被市民稱為“愛心款”,將被累積起來,達到一定數量后用于購置更多的公共自行車。
周末約幾個朋友騎上公共自行車兜兜風,豈不快哉。
5個站點75輛車
不求“租金”自愿付費
昨日上午,記者在永春縣人民公園看到擺放一起的公共自行車,雖然已使用三個多月,但每輛車都干凈如新。據管理員洪女士介紹,因為是上班時間,所以用車的人比較少。但一到晚上和周末時間則常常不夠用。“晚上7點過后,周末上午9點過后基本就沒車了。還得打電話問有沒人可以早點回來。”洪女士說,市民可辦卡或在站點窗口臨時租用,無論是哪一種,都要出示身份證,由工作人員登記,這保證車輛丟失后有蹤可尋。此外,還要寫清你的電話號碼,并繳納200元押金。所有自行車,由哪個站點借出,就還回哪個站點。
“所有自行車1小時內免費使用,超過1小時的,也不強求付多少錢,市民可隨心意付點愛心款,一元兩元,幾毛錢都可以。”洪女士說,很多家長帶著孩子騎,騎完后為獻愛心,多少都會付點。
據了解,今年8月18日,為了方便市民休閑,打造宜居永春,永春縣住建部門沿桃溪兩邊的人民公園、展覽城、城市廣場、留安山公園及桃溪流域五個站點設立公共自行車服務。一期共投入約100萬元,每個站點有15輛自行車,兩人座的5輛,一人座的10輛。每個站點還配有2名工作人員,每天12小時輪流值班。夏季到晚上9時30分,冬季到晚上9時。
三個月后零損壞
“愛心款”將購親子車
如今三個多月過去了,5個站點均未發現車輛破損、丟失,也未接到任何投訴。不僅如此,75輛自行車還收到愛心款6649.8元。
“人家都在辦公益,免費讓我們使用了,我們怎么好意思破壞它?”50多歲的李容僑家住永春下洋鎮,退休后,他每年都要到縣城走親訪友數次,為方便出門,有時他甚至會把家里的山地車帶上大巴,帶到縣城。他說:“到了縣城要打摩的,一趟就要幾塊錢,有時候還打不到。帶上自行車,想到哪就到哪。”
但11月8日,他再次來到永春縣城,發現從朋友家出門就有公共自行車,他盛贊這一服務好。“使用很方便啊,服務態度也很好。我和老婆一輛車一前一后剛剛好。”李容僑說,用完車后,他們也自愿投點“愛心款”,“以表感謝”。
據了解,永春縣城的人民公園站每個月“賺”的錢最多,一個月下來能收到六七百元的愛心款。這些錢將匯集起來,以作后期的投入款。“現在市民呼吁比較高的就是親子三人車,后期我們將用這些錢在現在有的站點再投25輛親子三人車。”永春縣大鵬城建國投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余芳永說,這樣的模式實現全民共建、共管,日后愛心款多了,還將建設二期服務點,二期站點有余光中主題公園、大鵬生態公園和榮譽酒店三站。
■相關鏈接
泉州市區將建410個公共自行車租賃點
早報持續報道、備受市民關注的泉州市區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主要在鯉城區和豐澤區范圍內,擬設置410個租賃站點,投入1.312萬輛公共自行車。其中82個樣板點和2624輛自行車力爭于2016年1月31日(春節前)前開工建設,其余328個站點和10496輛車于2016年12月31日前建成運營。
參考太原、杭州等城市標準,消費者前1小時騎行免費,超1小時部分由消費者自行支付。
石獅將投2190輛公共自行車
繼晉江市建設了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后,石獅市自行車公共租賃系統將開建。今后石獅市12條道路將建自行車站點,方便市民出行。
根據計劃,該系統將分兩期建設,涵蓋了石獅12條交通主干道。一期工程預計投資2580萬元,總共建設73個站點,每個站點暫以30輛自行車、40個鎖車柱為標準,共投入2190輛自行車。每條自行車道總長66.58公里,自行車站點布置以公園、社區、行政、辦公場所及居民區人流量較大的地方為主。二期主要是為完善整個公共自行車交通網絡,包括北環路、南環路和福輝路3條道路。
運營模式上,將參考晉江等城市模式,即一小時內免費租賃,一小時后收費的方式。
晉江公共自行車 租車量破11萬次
今年國慶節起,晉江投放3000輛城市公共自行車,并建設100個自行車便民站點,讓市民就近享受方便、低碳的綠色出行。
公共自行車按照1小時內使用免費,1小時至4小時內則每0.5小時收取0.5元,4小時之后每小時1元,每天收費最高不超過15元/輛。
截至10月28日,共有14529位市民辦理了租車卡,總租車量達119380次,單天最高租車量7037次,平均每天租車量達4263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