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9日訊 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詩人余光中,朋友眼中的他是什么樣的?
昨日,余光中文學館開館,迎接四面八方賓朋的到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徐學,曾研究余光中這位文學名人,也參與余光中文學館相關事宜,他盛贊余老是位多面手,不僅詩歌、文學有建樹,而且他為人低調,人很勤奮,工作嚴謹,但生活上卻很簡樸,并不講究。
記者:您是如何認識余光中老師?
徐學:1984年,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成立后,我們著手研究臺灣文學,經商議,將首個研究對象定為余光中。1990年,我去香港開會時,偶遇余老,加之工作的關系,我們成為朋友。后來我常陪他到重慶等地,其間通信不斷。可以說,我與余老交情有30多年了。
記者:您眼中的余老是什么樣的?
徐學:他是個多面手,不僅文學創作上有建樹,還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印象中,他特別勤奮。他曾說,中文寫作不是舞文弄墨,中文藏著民族記憶和文化密碼,中文寫作是傳承中華文化,傳承民族記憶,“我到世界上來,上帝給了我一副皮囊,皮囊用壞時,我希望可以毫無愧色地說,至少我把中文寫得更好了,我把母語發揚光大了”,正因為有這使命,現年88歲的他仍堅持寫作,不是為了維持他的聲譽,而是想把中國的文字寫好。
其次,我覺得他很認真,每篇手稿,他都一筆一畫認真對待。年紀不小,他仍堅持在上課,不僅如此,還仔細給學生們批改作業。去年,余老受邀來廈門,他隨身帶來學生的作業批改。雖然他工作很嚴謹,但他對親朋好友都是重信義重感情,為人很隨和。有次,他在簽名售書,有個學生遞上的書卻是盜版書,余老看到后,還是簽下自己的大名,并開玩笑地指著書說,“這是我的私生子”。(海都記者 曾小琴 夏鵬程 田米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