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留安橋頭生態修復工程現場,只見廣場主體已成規模,數十名工人正在忙碌著做掃尾工作,有的在鋪貼透水磚,有的在進行場地綠化與平整……
“之前這里是縣城區定點牲畜屠宰場,因桃溪流域整治的需要,今年年初在屠宰場實施整體搬遷后,縣里為了增加縣城區綠地,讓市民多一個休閑、健身的場所,就決定將這塊黃金地塊建成一個休閑廣場,整個項目預計在10月20日完成。”永春縣住建局辦公室副主任、該項目負責人林惠平介紹。
像留安橋頭生態修復工程這樣進行大規模增綠建綠,在該縣已不是個例。“多年來持續的建綠增綠,不僅提升了縣城建成區的綠地面積,也提高了綠化功能和景觀效果,讓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真正做到了推窗見綠開門皆景。”永春縣市政園林管理局園林站站長林盛春介紹。
2010年,永春縣結合城區立面改造,對人民公園進行拆墻透綠,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2011年,該縣在被評為“省級園林縣城”后,重新定位城市園林綠化,提出“顯山、露水、透綠”的建設思路,并設立縣市政園林管理局,縣財政專列園林綠化建設維護資金。
與此同時,為確保城市園林綠化的規范與科學性,該縣編制《永春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修編(2012-2020)》,劃定了城市綠線。此后又相繼頒布《永春縣縣城規劃區綠線管理規定》、《永春縣城市綠化綠色圖章管理規定》,要求規劃區范圍內所有項目均需進行綠地建設,并做到“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并根據氣候特點,將原來半年的養護期延長為一年,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有效規范了城市綠線管理綠地建設的實施。
在這些規范性文件的指導下,永春縣又先后改建提升了溪濱公園、街心公園、留安山公園、魁星巖森林公園、萬春寨公園;結合桃溪流域綜合治理,通過保護河道原生濕地和沿岸植被,利用自然地形放坡、植被護坡和塊石迭砌等措施,新建石鼓至東平桃溪流域沿線的桃溪生態公園、湖濱公園、溪濱公園、萬星公園等濱水帶狀公園,將桃溪打造成“會呼吸的河道”;結合兩違拆除行動,在拆除縣城區內的一些邊角地帶的違章建筑,利用這些“三邊三節點”建設街頭綠地;此外,在做好新建和改造道路綠化的同時,該縣又加大對城區的主要道路和重要景觀節點的綠化補植和花化彩化等提升工程,一條條富有特色、植物景觀靚麗的“香樟大道”、“菩提大道”、“銀杏大道”等已初步建成,形成了綠隨路走、有路皆綠、見縫插綠、綠美結合的景觀。為了讓市民享受到推窗見綠開門皆景,去年,該縣又開始著手進行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并在該縣住建局和縣林業局等地進行試點。
“綠地建成后,養護涉及的事情比較繁瑣,不僅要對苗木進行修剪、整形,顧及綠地衛生,還要對苗木綠地進行澆水、噴藥和拔草等。”林盛春介紹。以前,園林站也只是根據需要,臨時雇用了一些工人來做,但這些人缺乏園林養護的經驗,對苗木修剪整形不到位,同時,因缺乏有效的管制評價措施,養護的效果也不是很好。隨著縣城建綠增綠的不斷擴大,這么多的縣城綠地又該如何管護呢?
在多方調研后,永春縣采用招投標方式將綠地養護推向市場,讓有資質、有經驗的綠地養護公司來進行養護。經過專業公司一段時間的養護,現在的縣城綠地、苗木長勢喜人,造型各異。與此同時,該縣在結合縣情的基礎上,又相繼出臺了《縣城規劃區園林綠化管理規定》、《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園林綠化養護管理質量標準》等園林綠化管理制度,制定了養護管理過程中的質量標準、技術措施及要求,科學規范行業標準,同時,還依托“數字城管”和網站平臺,實現對縣城園林綠化和市政設施建設實行動態監管,進一步加強了城市綠化和市政管理。與此同時,該縣又在盛畔小區旁建起了一個苗木基地,既為城區道路建設中需要移植的苗木提供了去處,也為平時補植提供了方便。此外,為加強對古樹名木保護,明確管護責任主體,提倡并鼓勵單位和個人資助古樹名木的管護,該縣又出臺實施《城區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
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永春縣森林覆蓋率達69.5%,19平方公里的縣城建成區內綠地面積734公頃,綠地率38.63%,綠化覆蓋面積814公頃,綠化覆蓋率42.84%,現有城區公園綠地面積236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13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2.6%,現有城區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6.8%。(林育華 趙阿評 周長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