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不大,但是明清兩代不斷涌現進士、舉人,朝廷官員就達數十位;文物古跡眾多,既有古墓葬,也有古建筑,還有古遺址,其中包括一處宋代的古道場遺址;專家建議對境內文物遺跡進行梳理、分類,盡快實施整體規劃保護。
漫步崧山 游覽文物“大觀園”
村中有不少清末民初的建筑,封存百年的滄桑與美麗。
從明洪武年間惠安玉塘八世孫質甫移居泉州臺商投資區張坂鎮崧山村開始,崧山村就不斷地涌現進士、舉人、貢生,僅在明清兩朝就出了數十位朝廷官員,在近現代則有好幾位著名的愛國華僑和抗日志士。由于歷史名人扎堆,使得崧山村成了文物古跡聚集之地,5平方公里的村子,已被專家們考查出的文物點就多達數十處。
流年易逝,崧山村內的每一處古跡,都在述說它的歷史與變更。從這些鐫刻時光的文物當中,我們又拾掇起那險被遺忘的歷史記憶。
孫嶐進士第規模宏大,大門外石埕存有旗桿石夾板數對。
進士匾額藏入羊圈
歷史是匹野馬,稍不留意,它就會縱出你的視線。
臺商投資區張坂鎮崧山村村民孫銘陽最近挺開心的。不久前,他和他的父親孫其土從自家的羊圈里,找到了一塊木匾,據專家鑒定是明代武進士、昭遠將軍孫胤武的“世進士第”木匾額。據說,這塊木匾額原來是有上漆的,世世代代掛在孫胤武故居(即孫氏祖厝)內。文革時故居遭破壞,這塊“世進士第”匾額外框沒了,只剩下原木匾,所幸上面的字跡尚在。木匾被孫銘陽的爺爺偷藏了起來,后來又被孫其土鎖在羊圈里,如今才得以重見天日。市文管所研究員黃真真見了該匾后嘆道,如果不是孫銘陽一家三代人把這匾保存了下來,一件重要歷史文物可能就此與我們擦肩。
在崧山村內,古墓葬很多,已查出的有宋代1座、明代5座、清代5座;古建筑也不少,清代的5棟、民國6棟;古遺址也有4處,其中包括一處宋代的古道場遺址……由市文博研究員黃真真、林德民、鄭煥章等專家組成的考察團日前在崧山村勘查后認為,崧山村的文物古跡較多,且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價值,需盡快予以妥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