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15日訊 昨天的灰蒙蒙,讓泉州和廈門兩座沿海城市有點兒適應不來。
如果說灰蒙蒙是形容詞講不清楚問題,那就上數(shù)據:泉州市區(qū)以涂山街監(jiān)測站為最,從昨天凌晨4時起空氣質量指數(shù)AQI首要污染物PM2.5,一直保持在紫色(201~300微克/立方米),中午12時抵達150低點(中度污染),下午3時一度逼近270!廈門的情況也一樣糟,根據廈門市環(huán)保局通報,13日、14日廈門出現(xiàn)大范圍輕度污染過程,14日08:00~10:00,PM2.5濃度達到重度污染級。
熟悉的泉州藍咋變成了泉州灰?專業(yè)的解釋和這場架勢兇猛的灰蒙蒙相比特別簡單,概括起來就6個字——“風太小+逆溫層”。
好消息是,昨天夜間開始,冷空氣南下滲透,污染逐漸擴散,能見度也在回升。
“空氣發(fā)干 還有一股味道”
每天早晨,泉州市民林老伯都會出門到附近的公園鍛煉。昨天走上大坪山,灰蒙蒙的不知道是霧是霾,感覺空氣不大好,他逗留了一會兒就趕回家了。
這樣的天氣“承包”了昨天一整天的泉州城。“感覺空氣都有一股味道,喉嚨發(fā)干。”市民陳小姐一出門就把口罩戴上了。公園里,市民陳阿姨推著小車帶著孫子在散步,她和周圍運動的人討論這天氣,“空氣污染,小孩子不要在外面待太久”,聽到有人這樣說,她坐了一會兒就帶著孫子回家了。
空氣出現(xiàn)污染,我們應該怎么防護?泉州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專家建議,兒童、老年人和心臟病、肺病患者,應該停留在室內,不要到戶外去運動;一般人群也要相應減少戶外運動,以免吸入大量的污染空氣,引發(fā)疾病。
“污染物的濃度偏高,老人、小孩、體質較弱的還是盡量待在家里。”福醫(yī)大附屬泉州二院呼吸內科醫(yī)生張華平說,這種天氣雖然是短期的,但PM2.5濃度升高,會產生多種健康危害:污染物中的致病原體通過空氣傳播,如肺結核、過敏、易發(fā)炎癥、有心臟病的人,要多注意。
霧霾混合物 局地重度污染
根據泉州市環(huán)保局官方數(shù)據,從昨天凌晨開始,位于鯉城區(qū)政府大院的涂山街站、位于田安路和津淮街交叉口的津頭埔站、位于洛江區(qū)政府大院的萬安站,監(jiān)測儀器的數(shù)字一路飆升,從黃色(良)進入橙色(輕度污染),又快速爬上紅色(中度污染),到凌晨4點左右已經進入紫色(重度污染)。
后臺實時數(shù)據顯示出來的曲線圖特別清晰。涂山街站最嚴重,其他幾個站曲線也差不多,作為對照點的清源山倒是挺住了:直到上午10點,AQI緩慢逼近100,達到了輕度污染的臨界線;15時后逐漸上升,16時逼近高點230,幾乎劃出了一條上升的曲線。
這是否是霧霾天呢?其實霧和霾是兩個概念,簡單來說,霧主要是水汽,呈乳白色,在太陽出來后會慢慢散去;霾主要是顆粒物,呈灰黃色,有時可以持續(xù)幾天。區(qū)分它們還有一個標準,就是相對濕度。通常當相對濕度在80%以上就是霧,反之則是霾。昨天上午7時許,泉州氣象臺晉江監(jiān)測站的相對濕度有91%,當時的天氣算是霧和霾的混合物,但到午后相對濕度降至80%以下,天氣就是標準的霾了。
逆溫+風小 等冷空氣救場
什么原因造成了這場霧霾?海都記者從泉州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獲悉,因為逆溫層這個“鍋蓋”又來了!
通俗的理解,暖而輕的空氣位于冷而重的空氣上面,形成一種極其穩(wěn)定的空氣層,就像個鍋蓋一樣,籠罩在近地層的上空,嚴重地阻礙著空氣的對流。“由于這種原因,接近地面的空氣中,水汽、煙塵以及各種有害氣體,就是通常說所的空氣污染物,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都聚集在了一起。”泉州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專家分析,空氣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時擴散,加重大氣污染。
在昨天15時之前,“鍋蓋”可能剛好貼著甚至低于清源山頂部,因此空氣質量比較好;過了15時,受到氣流影響,“鍋蓋”向上掀開了一段距離,污染物也開始上升侵入,造成監(jiān)測數(shù)據飆升。
此外,昨天近地面的風很小。根據泉州氣象臺監(jiān)測,昨天一整天幾乎都是靜風,風最大時也只有3.8米/秒(3級風),平均風更小。這樣高空罩著低溫層、低空風力小的情況,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污染物一直擴散不了。
好在冷空氣要來救場了。昨天夜里開始,冷空氣滲透南下,風力加大,今天開始沿海將出現(xiàn)8級左右的東北大風,能見度好轉,白天最高氣溫在25℃左右。
15日 多云轉陰,21℃到25℃
16日 多云,20℃到25℃
17日 多云轉晴,19℃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