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岸線綿延曲折,有許多天然深水良港,同時,泉州灣開口較大,便于船只進入內河停泊。宋元以來,泉州在水路沿岸陸續建設了一系列的航標、碼頭設施,以引導船舶航行與停靠,內港、外港、外海等不同水域的航運設施承擔各自的功能,具有不同的特點。
【位置】
江口碼頭位于泉州古城東南的晉江北岸,與真武廟同為泉州城郊的重要內港法石港的遺存。法石港處在晉江下游北岸的山地丘陵邊緣,是最靠近古城的沿江高地,也是晉江岸線變遷中較早陸地化的區域。這里背山面江,又有陸上交通與古城、后渚港等地相連,這一得天獨厚的水陸交通運輸條件使得法石一帶成為泉州城郊人煙輻輳的聚集地,也成為水陸運輸與古城陸路運輸的轉換樞紐。
江口碼頭
【性質】
江口碼頭是世界海洋貿易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產要素,是泉州內港法石港的珍貴遺存,是城郊連接古城的水陸轉運節點,反映了內港碼頭的功能構成和使用方式,其古船遺址佐證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術。
江口碼頭由文興碼頭和美山碼頭組成,位于宋代法石港港區內,是泉州城內通過晉江水系,連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轉運碼頭。這里地理位置很重要,宋代朝廷曾在此設立法石寨,1186年,泉州太守真德秀描述:“法石寨去城一十五里,水面廣闊,寨臨其上,內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證實宋代江口碼頭直接服務于泉州港支港法石港的航運交通,官府重視泉州的海上防衛及航運通道的安全與管理。
13世紀后期,來自占城(越南)阿拉伯著名海商蒲壽庚家族成員曾居住于此,并在法石的寶覺山上建有“天風海濤樓”,作為眺望海舶出入泉州灣的瞭望所。17世紀至19世紀(清代),在美山碼頭還曾經是泉州海關法石口所的所在地。
文興碼頭與美山碼頭相距約1.1千米,位于上游,其整體造型為一平緩的石構斜坡階梯式駁船碼頭,此處水深較淺,碼頭直伸入江中以便低潮位時小船停靠。碼頭現存南北長約30米,寬3.5米,表面砌有多級石臺階,由江岸逐級降至江底淤泥。由于江底為軟泥,碼頭基礎以松木樁(“睡木沉基”)進行加固。從斜坡狀臺階東西兩側可觀察到多個時期加建的條石,反映了碼頭在沿用過程中伴隨著江岸的自然淤積而逐步向水中延伸的修造過程。
2003年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清理發掘,根據《泉州文興、美山古碼頭發掘報告》顯示,碼頭始建于10-14世紀,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晉江沿江水域航運中發揮轉運功能。
由于碼頭使用功能一直延續,因此,歷代均有修繕。2003年考古清理結束后,對碼頭構件進行歸安,形成一個遺址保護展示工程。2005年,列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妥善的保護與管理。
【寶篋印經塔】
寶篋印經塔在佛教中,多用來供奉經文和祭祀之用,所以這座塔是當地人出海、返航時祭祀的場所,既是碼頭的標志,也是商人、船員祈禱行船平安的精神寄托。與真武廟共同證實了內港碼頭水陸轉運和海神祭拜的整體功能構成。
這種形制的印經塔11世紀在中國東南沿海大量出現,泉州開元寺內保存這類印經塔的實物。洛陽橋上保留著中國東南地區最精美的雕刻著“月光菩薩”形象的寶篋印經塔。這座印經塔歸安時,就是參考開元寺和洛陽橋同類形制加以修復。
【相關遺跡】
考古工作發現了一系列與水陸轉運功能相關的遺跡、遺物。考古探明宋元時期的歷史岸線約位于現存碼頭以北50-60米處。1975年,在靠近江邊出發現一件位于宋元時期地層中的花崗巖碇石,也就是石錨,現保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后渚沉船上曾發現升降碇石的絞車構件,符合宋代文獻《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以絞輪升降碇石的記載,法石碇石的發現為這一宋元海船的使用細節提供了珍貴的實證。
1982年在文興碼頭以東230米處發掘了一處南宋時期廢棄于江岸邊的古船遺址,揭露出古船后部的四個艙位,并發現竹帆及其繩索等遺物。船型為福船造型,與保存于開元寺內的后渚沉船,均使用水密隔艙造船技術,是宋元泉州高超造船技術的實證,現已原址回填保護。
美山碼頭位于下游,較文興碼頭處水深,碼頭造型為邊坡較陡的墩臺,便于高潮位時大船停靠。墩臺自下而上保留了不同時期增筑的痕跡,最下層墩臺南北長約20米,寬約15米,最上層的墩臺南北長約10米,寬約8米。墩臺南端砌為石階,東西兩側為陡坡。墩臺兩側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構斜坡式駁岸設施,延伸至江中,便于低潮位時使用。墩臺的臺基由下而上漸次內收,外側呈斜狀,以便船舶停泊。2003年考古工作者還在墩臺下發現了用以加固地基的木樁。美山碼頭這種墩臺式結構適合晉江江水高潮位時停泊吃水較深的大型船舶。
這里是歷史上泉州古城以東最靠海邊的位置,蟳埔村作為泉州最典型的漁民聚落之一,現在村子里還是以漁業為主,延續著鮮活的傳統,這是蟳埔村的蠣殼厝、蟳埔女的服飾、農歷1月29日的媽祖巡境儀式。蟳埔女獨特的發飾以及保留至今的航海、漁業生產習俗就是泉州悠久海洋文化的一種體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爭春時 趕訂單2025-02-1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