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成是福建泉州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三級職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領辦人。
他曾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福建省技能大師”“華東電力工匠”“閩電工匠”“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國家電網公司勞動模范”“國家電網杰出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
1997年8月,吳志成到泉州供電公司與輸電線路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從事高壓輸電線路運維檢修工作,不斷創新技術,研發新型作業工具,發現和解決電氣設備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和疑難雜癥,全面提升電氣設備的健康水平,讓電網運行更加安全可靠,保障居民和企業持續供電,助力服務泉州市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
“醉心”發明 多項成果填補國內行業技術空白
高壓輸電線路是電網的“大動脈”,是連接千家萬戶重要的一環,關系著萬家燈火、企業生產。而吳志成則是輸電設備的“全科醫生”。
20多年來,吳志成在福建省電力抗災搶險、應急保電、事故搶修等重要工作中貢獻突出。他在技術創新、帶電作業新工具的研制、帶電作業難題的攻克等方面取得顯著業績,先后榮獲省部級技術成果12項,擁有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45項。
在長期從事輸電線路檢修工作中,吳志成發現,由于纏繞異物、遭受雷擊、外力破壞等事件引發的線路損傷,是架空線路運行維護中最常見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大部分在導線檔中高空部位,危害性大,作業人員未進入導線很難發現或消除缺陷。
“要是能研制出一種可代替等電位作業人員進入導線,進行帶電作業的裝置,那這個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針對這些“頑疾”,吳志成不斷思考,深入研究。在他和其同事努力下,經過多次實驗,輸電線路無人等電位檢修自動裝置終于研制成功。
當時,這項技術在國內還是空白。輸電線路無人等電位檢修自動裝置,能使每次作業減少設備停役時間5小時以上,可減少因設備停役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福建省每年有上千次線路導地線缺陷需處理,若全部實現帶電作業,每年可減少直接經濟損失2000多萬元。項目成果在福建省輸電網檢修作業中得到廣泛運用。
創新的火花一迸發,便擋不住他前進的腳步。吳志成一有空便扎進書堆,搜尋資料;看到老師傅就請教,聽取意見建議;下班了還一個人在辦公室用各種材料檢驗……他先后發明滑輪卡具等數十種新工具,主持完成“輸電線路無人等電位檢修裝置”等多個項目,多項成果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成為了高壓帶電檢修專業的“創新達人”。
全省率先使用地電位作業法 成為泉州獨特的方式
2009年9月,福建省重點建設項目泉州高鐵火車站房,因與110千伏井金線9號至11號交叉跨越,封頂施工時,機械與高壓線安全距離不足,必須對110千伏井金線進行停役方可施工。由于110千伏井金線上T接著詩井金線、城洋線、高洋線等線路,停役施工牽涉到6座變電站,其中永春地區有4座變電站,線路一但停役,永春地區將需大范圍轉移負荷。
重點工程拖不起,保障可靠供電更是不容有失。在這緊急情況下,吳志成提出采用帶電作業方式,讓井金線1號至12號塔局部線路暫時退出運行的方案。然而,現場勘察后發現,現場桿型的作業間隙無法滿足常規等電位作業方式要求。對此,吳志成不厭其煩跑現場、找圖紙、查資料、改工具、擬方案、做分析。從應力測算、現場安全措施到施工方案制定,歷經20天的反復模擬驗證,終于敲定地電位作業法“斷火”方案。這也是吳志成一次創新的嘗試。
這一方案,泉州供電公司在全省首創采用地電位方式,成功完成110千伏井金線13號桿的帶電斷、接跳線作業,避免永春地區大范圍轉移負荷,減少供電量損失約28萬千瓦時,助力省重點工程順利進行。此后,全省首創的地電位方式,破解了電網建設過程遇到的設備停役難的問題,成為了泉州獨特的案例和經驗。
練就“火眼金睛” 專治設備疑難雜癥
勇挑重擔,吳志成帶頭承擔輸電線運行檢修的各項重要工作,經常深入現場,為“醫治”設備“疑難雜癥”開處方,提出并制定有效的技術措施、巧妙的施工方案。
2021年2月,春節前夕,泉州安溪縣110千伏線路發生故障,該線路是供給安溪城區、多個鄉鎮的重要輸電通道,國網安溪供電公司組織人員多次到現場排查故障,都未能發現故障點。
作為設備運維管理部門,吳志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再找不到故障點,勢必會影響到春節期間的用電。他到現場后,立即登桿巡查診斷。憑借豐富的經驗,他很快發現該線路79號水泥桿有明顯的放電痕跡,由于缺陷較為隱蔽,難以被發現。他便立即組織人員制定線路運行的防范措施,保障春節期間安溪電網安全運行。
越是急難險重越要沖鋒在前
干線路危險,干線路帶電作業更險。面對這些,吳志成從不退縮。只要有急難險重的工作,他都走在前頭,多次主動請纓參戰抗災搶險、應急保電、事故搶修等急難險重任務。
2016年9月15日,福建省遭到超強臺風“莫蘭蒂”襲擊,閩南地區電網受到重創。在單位值班的吳志成接到消息:110千伏晉江永東I、II回14號塔倒塌,兩回線路同時停役,該線路是東石變電站的唯一送出通道,晉江東石等片區供電受到影響。
災情就是命令。吳志成主動請纓,作為輸電技術方面負責人支援晉江搶修工作。為盡快完成搶修讓周邊群眾用上電,吳志成連續奮戰40個小時,創新性利用退役舊塔、連夜搶通施工便道,克服了制造新塔時間長、現場施工空間小、環境惡劣等難題。因為吳志成的帶頭攻堅,泉州供電公司在40個小時內完成了常規方法需要10天左右才能完成的搶修任務,于9月16日18時成功恢復110千伏永東I、II回送電,為晉江片區14萬多用戶災后復電奠定基礎,也為整個泉州電網災后復電起到關鍵作用。
搭建平臺以工匠精神“傳幫帶”
“志成師父知識面廣,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總是能用創新的思維帶領我們解決難題。”正如徒弟許俊江所言,吳志成還注重傳幫帶。他牽頭組建輸電創新工作室、輸電智能運檢實驗室,通過項目攻關帶動人才成長。
2016年,吳志成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成立“輸電線路智能檢修技術科技攻關團隊”,完成科技創新項目研究5項,多項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他帶領技術攻關團隊開發創造了多種新技術,創造性地解決了電網檢修技術難題。他多次帶領團隊帶電搶修電網設備,參與數十個大型復雜帶電作業項目,最大限度地實現電網的不間斷供電,也大大提升隊伍的戰斗力。
2022年,吳志成被國家電網公司評為“國網工匠”。不僅善于帶領團隊技術創新,吳志成還積極開展各種專業技術培訓及相關專業教材的編寫。他參與國網福建電力帶電班組長考核教材及題庫、帶電作業上崗培訓教材、帶電作業技能鑒定考核方案的編寫工作,編制多項帶電作業項目技術革新方案等。
他制定的培訓方案獲得福建公司內訓比賽二等獎,研制的培訓教器具獲得福建公司內訓比賽三等獎。在培訓新員工方面,吳志成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對象、不同的個人技術特長,編寫不同的訓練方案,采取差異化培訓方法,訓練新工迅速成長。吳志成帶出來的20多個徒弟在各類競賽中取得好成績,都成為輸電運檢崗位上的技術能手,多位還成長為高級技師。
他用自己的無私奉獻實現創新百花齊放、春色滿園。(通訊員 李毅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