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區前黃鎮是閩中南著名的革命老區,以地下革命基點村三朱村為中心,創造了光輝的革命歷史。三朱村位于前黃鎮以西,距鎮區2公里左右,人口大約五千人。日前,筆者來到這座靜謐的小鎮,在古樸自然中探訪這座歷史悠久的紅色村落。
紅色人物:無私奉獻、英勇斗爭的老共產黨員
朱漢膺(1908-1983),今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三朱村人,惠北革命斗爭先驅者。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在三朱后宅自然村的家中成立三朱黨支部,并成為惠安地區的重要交通站,成為無數革命領導人、革命同志共同的家。
從1930年惠安暴動到1949年惠安解放,他的家既是傳送黨內機密文件材料、溝通重要信息的交通站,又是掩護被敵人通緝、追捕的革命者的掩蔽所,還是幫助外地同志前來治病養傷的醫療站,以及個別無家可歸的干部親屬的托兒所和養老院,偶爾還要成為在此不幸病故同志的殯儀館。
光是往來人員的伙食費一項,就讓人不堪重負。而當時上級領導機關同樣困難,不可能給交通站長時間發放經費。為此,朱漢膺克服困難,獨力承擔,把擔任小學教員所得收入全部獻給交通站外,更主要的是全家總動員,墾薄田,種水果,養禽畜,勒緊腰帶、節衣縮食,努力維持著交通站每個斗爭的日夜。
紅色歷程:“紅旗不倒、火種不滅”的革命斗爭史
三朱村被譽為“紅旗不倒、火種不滅”的革命基點村,在這片土地上,淳樸英勇的人民始終堅持革命,戰斗不息。
大革命時期,學生運動、農民運動此起彼伏,進步學生在輞川、峰尾沿海碼頭分發傳單、張貼標語,抵制并焚燒走私日貨,同時期朱漢膺在前黃、山腰一帶組織農民協會,積極組織反帝反封建反軍閥宣傳活動。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開始建立地下交通站,是中共三朱支部、惠北游擊根據地及惠北抗捐大同盟指揮部所在。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中共惠安特支的工作據點及閩南(閩中)特委與泉州臨工委聯系的交通站所在地,為黨組織的隱蔽和活動提供了便利場所。
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成為惠安縣工委機關和閩浙贛游擊縱隊閩中支隊惠安人民游擊大隊的駐地,為惠安縣解放乃至福建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紅色傳承: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紅色旅游“精品村”
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三朱革命斗爭中犧牲的同志,1990年,惠安縣人民政府在三朱村建立“三朱革命斗爭紀念碑”,成為泉州市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在2012年被評為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年均接受參觀量3萬人次。
村內保留著朱漢膺故居、惠北抗捐大同盟指揮舊址、中共閩中地委會議遺址、三朱支部舊址、三朱交通站舊址。若從山腳下的三朱革命斗爭紀念碑出發,向前方蜿蜒而上,將朱漢膺同志墓及各個革命舊址串成了一條紅色線路,三朱紅色革命星點閃耀其中。
細細探尋,村莊山川秀麗、文脈悠遠,昆山水庫美景如畫,山上奇石眾多,沿著健身步道可體驗四季景色,感受到紅色底蘊下醉人的自然風光。
山水前黃,紅色三朱。前黃鎮以三朱革命基點村為重點,始終銘記緬懷革命先烈,積極發掘紅色文化資源與生態資源,將紅色資源保護開發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正如“吃水不忘掘井人”,著力打造集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風廉政教育為一體的紅色旅游“精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