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泉港石化工業園區,只見石化產業鏈的中下游高端項目,如百宏石化、中海油服新材料基地等項目正全速推進,一派熱火朝天景象。
2019年泉港石化產值突破1000億元,連續7年躋身中國化工園區20強,綜合實力位列全國工業百強縣(區),入選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和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
突發的疫情,對全球經濟、供應鏈、產業鏈造成非常復雜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泉港石化產業如何在破千億后再出發?近日,記者來到泉港區走訪,探尋答案。
補鏈強鏈 石化產業轉型升級
泉港石化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9.6平方公里,分為仙境、洋嶼、氯堿、南山四個片區。聯合石化所提供的巨大原料優勢,吸引一大批中下游企業布局泉港園區,目前入駐石化園區企業多達45家。
“當前,石化產業主要集中在上游的石油煉制以及中游的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而下游的專用化學產品制造業,如功能性合成材料、精細化工產品等,附加值高、需求緊俏,但發展步伐偏慢。”掛職泉港區副區長的福煉公司高工郭榮華說。
產業要進一步突破,必須盡快補鏈、強鏈,延伸開發下游產業,邁入產業鏈中高端。據有關方面測算,如果以價值1美元的原油作為原料,順著產業鏈往下游加工,最終可形成價值105美元。
“泉港依托產業鏈上游優勢,進一步強鏈、補鏈,引進下游的高端精細化學品等高附加值產業項目,發展產業鏈完善的、種類齊全、附加值高的高端石化產業集群,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綠色石化產業基地。”泉港區委書記梁炳輝受訪時表示。
臺灣國喬石化項目正是強鏈、補鏈的好項目。今年3月初,國喬石化正式落戶泉港,首筆注冊金75900萬元人民幣也于近期到賬,設立公司等前期工作迅速展開。
該項目總投資500億新臺幣,計劃占地800畝,將年產100萬噸丙烷脫氫(PDH)及90萬噸聚丙烯(PP),有望于2023年建成投產,將帶動形成總投資180多億元的“LPG→丙烯→環氧丙烷→聚醚”產業鏈。
泉港持續“大招商,招大商”,推進石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延伸石化中下游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附加值。2019年以來,泉港完成簽約項目63個,投資總額達554.93億元。
為做強石化產業鏈,近年來,泉港石化園區累計投入資金30多億元,全面完成園區基礎設施、臨港變電站、公用管廊、信息網絡等10大公用工程配套建設,滿足園區企業生產建設需要。
創新賦能,新興產業日漸勃興
石化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也在提速布局。
近年來,泉港圍繞智能制造、新材料、建筑工業化、電子信息、新能源等主導產業,加大引進戰略新興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新園區。
在位于泉港區的百川科技公司“互聯網+再生彩紗超市”里,玫紅、湖藍、姜黃……一個個色彩繽紛的紗線筒在陳列墻上有序排列,光彩奪目。這家公司生產的環保產品,被廣泛用于箱包布、雨傘布、窗簾布、運動鞋制造等。
“這些滌綸絲、牛津布、針織布等產品,都是用廢棄飲料瓶加工制造而成的。一般每生產1噸再生滌綸,就能循環利用4萬到5萬個廢棄飲料瓶,環保低碳。”百川科技公司董事長張飛鵬告訴記者,把每噸原液著色纖維加工成紡織品,不僅節能降耗,還能減少廢水排放3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噸。
目前公司已建成1萬噸彩紗示范生產線,擁有1000種顏色可供客戶選擇,產品已被耐克等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訂購。
百川公司是泉港推進高新產業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據泉港科技局局長呂偉成介紹,目前,泉港高新技術園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0家、科技型上市企業4家、超億元企業10家。2019年泉港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實現產值190億元。
全程服務,為企業紓難解困
如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泉港搭建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幫助企業破解創新難題。比如,加快建成“一基地兩院四中心”,即泉港石化高新技術孵化基地,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泉港石化研究院,福建石油化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四中心。
在福州大學石化學院泉港校區,福州大學和佑達環保公司合作成立電子精細化新材料工程中心。“我們校企合作開發的高濃度CF顯影液項目,技術尚屬國內首創,已吸引京東方、惠科等面板企業合作。”佑達環保公司總經理劉小勇透露說。
今年3月底,一筆8000萬元的銀行貸款順利到賬,讓福建鐘山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黎松長舒了一口氣。原來,受疫情影響,專門從事表面活性劑產品研發與生產的福建鐘山化工有限公司遇到了流動性資金困難。經多方協調,泉港石化工業園區管委會最終促成興業銀行為鐘山化工公司開通綠色通道,簡化程序,僅用15個工作日就完成授信審批2億元,達成流動資金貸款8000萬元,解了企業燃眉之急。
為打通產業鏈,泉港及時協調幫助鐘山化工、天驕化學、納川管業、隆鑫集團、嶸翰物流等10家企業上報融資需求19億元,讓企業輕裝上陣。
不僅如此,泉港還推進一系列“惠企暖企”政策。比如,依托泉州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發布相關信息;開通24小時民生物資運輸保障應急處置直通車,推行“線上線下通關”等服務;同時,推行“一口受理、同步審批、限時辦結、信息共享”的并聯審批審查機制,依托工業代辦中心,成立“幫辦窗口”,推廣“專員跑、代辦跑、快遞跑”等創新舉措,推動工程項目審批提速增效。(記者 李向娟 黃瓊芬 通訊員 莊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