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區GDP增長9%,石化產值610億元,連續四年上榜中國化工園區前10強……剛剛過去的一年,泉港著力保穩、求進、攻堅,繼續處在建設新福建、五個泉州的“第一方陣”。在近日召開的泉港區經濟工作會上,泉港提出2017年經濟工作要堅持以產業為支撐、以城市為載體、以人本為核心,做好產業、城市、人本三篇文章,實現攻堅破題,精彩開局。
產業
從“鏈條延伸”向“生態圈打造”升級
今年,泉港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提升價值鏈,率先打造功能齊全、配套完善、氛圍濃厚的產業生態圈。
該區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海灣國家合作,加快中阿石化產業園規劃建設;抓緊南山片區二期用地前期工作,加快天佑能源、天驕化學等一批石化龍頭建設,提升石化產業競爭力。籌建“一基地五中心”,通過“生產基地+物流+互聯網”,在滿足自身物流需求的同時,提供信息、貿易等外溢服務。以福大石化學院、福師大石化研究院、普安新材料高新區等為依托,打造石化科技眾創園和石化裝備制造業基地;發展咨詢策劃、法律服務、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加速成為區域性的閥門、石化、電力等產品檢驗檢測中心。
要素保障方面,該區落實工業調度會、項目推進會、區領導掛鉤企業等制度,實現“現場辦公”解決問題,繼續推進政銀企對接、閑置土地(廠房)盤活的好做法,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審批提速方面,重點推動“線上”辦理范圍拓展、“線下”窗口效率提升,進一步解決“審批多”、“審批慢”問題,讓群眾少走彎路、縮短項目周期。此外,將爭取設立更多金融分支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規范典當行、小貸公司等準金融機構,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城市
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跨越
2017年是泉港城市建設關鍵的一年。該區計劃投入78億元,實施錦繡、總部、后龍灣、濱海四大片區組團建設,新改造城市片區面積24萬平方米,實現建成區面積增加10%;完成60公里管理城市路網、30公里干道綠網、20公里亮化燈網、10公里污水管網建設,讓群眾享有更多市政福利。
同時,統籌抓好公交場站、高鐵站、客運西站建設和環保公交車、“小黃人”自行車投放,滿足群眾更高出行需求;推進壩頭溪流域綜合整治,完成首期鳳陽閘—南海閘段工程建設,在省市率先打造集滯洪排澇、休閑、觀賞為一體的閩南水鄉式親水走廊。
在城市管理上,該區體現系統化、精細化、智慧化,進一步完善城市專規、片區控規和村莊規劃,為城市發展提供科學指引。以零容忍態度制止“兩違”,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市政管理、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的快速響應、聯動處置能力。
人本
從“民生補缺”向“優質共享”轉變
今年,泉港在保基本、兜底線的基礎上,突出優質、均衡,讓民生幸福更有厚度。該區將集中精力,優先確保8項36件為民辦實事項目,打好脫貧攻堅戰,因人因地精準施策,確保2017年實現市定扶貧標準的貧困戶418戶、1501人全部脫貧。健全社會救助統籌聯動機制,進一步整合救助資源,優化救助流程,拓展“互聯網+”居家養老助殘服務范圍,發揮社會救助“托底線、救急難”功能。推進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一體化,落實社會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促進提標擴面。
教育上,重點實行普通高中免費教育,深化合作辦學、集團化辦學、區管校用等做法,解決好教師“超編缺員”問題;醫療上,加快泉港區醫院—閩南分院醫聯體建設,實施院長目標責任考核、醫院職工績效分配,解決好分級診療、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文化上,充分發揮國有文旅公司作用,推動“八個一”設施覆蓋和8類產業加快發展,高質量完成涂坑村保護修繕、環境整治等工作。同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把社會組織能做、做得好的公共服務項目,更多推向市場,培育更多有實力、有專長、有信譽的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