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五年看變化——喜迎黨代會”(四)
文化惠民 百花競放
區第三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泉港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而這一巨大的變化離不開文化發展的助推。近年來,泉港先后獲評中國海港文化之鄉、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和海鹽文化等多個國字號文化品牌,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我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10歲的鄭捷是益海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對泉港北管唱腔情有獨鐘的他,在泉港北管傳承保護中心,開啟他第二次暑期北管音樂之旅。
小學生 鄭捷:“我是上學期快結束的時候來的,來這里學唱腔,我喜歡這里,北管很有趣,唱歌也很有趣。”
這個暑假,同鄭捷一起免費學習北管的小伙伴大概有160人,包括他的龍鳳雙胞胎姐姐鄭琴,由于人數眾多,他們需要分班錯時上課。這座同在泉港文化中心內,有12萬冊藏書的圖書館,成為姐姐閑暇時間的好去處。
小學生 鄭琴:我是剛上完舞蹈課才來的,看時間還早就來這邊看一會書,想多了解一些關于泉港北管的歷史文化。
泉港北管傳承保護中心免費培訓北管音樂,是民間社團保護傳播泉港文化的縮影之一。五年來,泉港北管開枝散葉,共組建了18支職業隊伍,培育北管藝人達近300人,其中市級以上傳承人11個,北管大專班畢業生13個,并在各鎮和學校設立北管傳承基地,公益培訓5000人次,對象大多是像鄭琴、鄭捷這樣的在校學生。此外,泉港北管還積極“走出去”,利用泉港閩臺“三同文化” 交流等平臺,開展與日本、東南亞和臺灣地區北管音樂文化交流,五年來對外對臺交流演出接近50場。
民間文化的傳承得益于泉港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扶持與引導,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陣地,區文化館不斷加大文化惠民、文化下鄉力度,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服務需求。該館也因其數字服務能力、群眾文藝創作及輔導、群眾滿意度等8項硬指標達到國家標準,于不久前榮獲國家一級文化館稱譽。
區文化館館長 黃嘉輝:“泉港文化館作為全區群眾文化的領頭單位,我們充分發揮陣地跟人才的優勢,長期開展文化義務演出、文化中心文化月、錦繡泉港文化周,錦繡湖之夜戲劇展演、百場電影展演等活動,豐富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把“送文化”變成“種文化”。
為讓本地優秀文化更接地氣、扎根基層,“泉港之夏”文藝巡演、薌劇和北管下鄉等文藝巡演不斷。數據顯示,五年來,泉港區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000多場,送戲下鄉300多場,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
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完備的文體設施是前提。僅在城區,泉港區先后建成萬星影城、錦繡公園、文化中心等大型綜合性文化設施。
區文體新局局長 陳玉順:“五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泉港文體事業發展,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民生工程抓好抓落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注重財政投入,促進公共文體設施均等發展。在城區財政投入1.5億元建設全市一流的區級文化中心,為廣大青少年、群眾提供規范、標準的文化學習、活動平臺;連續5年將農村文化活動中心、體育場所、體育設施、農家書屋等項目建設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促進公共文體設施從無到有,從低水平到標準化轉變,基本實現文體設施全覆蓋。另一個是注重文化惠民活動,全面提升群眾文化生活水平。每年開展百場以上公益性展覽、展示、展演、培訓、比賽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激發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體育活動的熱情,全區文化活動氛圍日均濃厚。”
文化服務延伸到最基層,不斷擴大受益面,這是五年來該區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一條主線。目前,全區建成鎮(街)綜合文化站7個、村(居)文化室100個、農家書屋100個,實現覆蓋面100%;建成村(居)文化中心和老年活動中心69個,文體廣場56個,文化休閑公園36個,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的構建,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帶來的成果。在“一鎮一品牌”的帶動下,南埔、界山、前黃的民俗文化、后龍的社區文化、山腰的戲劇文化、峰尾古城的濱海漁家文化、涂嶺的生態休閑旅游和美食文化等特色品牌日漸成型。
陳玉順:“近5年來,我區獲評國家級文化品牌有8個,中國文化之鄉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國家級非遺項目2個,全民健身項目——健身氣功連續4年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比賽,多次獲得二等獎以上榮譽。這些榮譽的獲得,見證了我區近年來文化發展水平,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豐富的文化底蘊賦予泉港這座海絲福城另一張靚麗的名片,文化繁榮百花齊放并在國際國內知名度日益提升,“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等四張國字號文化品牌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山腰街道和土坑村列入市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重點區域,土坑港市遺址正在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壩頭龍鳳宮、黃素石樓、出氏家廟、峰尾古街等建筑實施保護修繕;建立5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點、4個傳習所;福船制造技藝、山腰鹽曬制技藝、涂嶺紅茶制造技藝等非遺項目的生產性保護得到大力推進。成立北管傳承保護中心,進一步激活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下一個五年,我們期待包括龍鳳雙胞胎姐弟鄭琴、鄭捷在內的泉港青少年一輩,能夠作為文化交流使者,將北管等泉港傳統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