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五年看變化——喜迎黨代會”(二)
農業深耕“綠意漸濃”
五年來,泉港在發展壯大石化港口、糧油紡織等主導產業的同時,不忘深耕農林漁牧,使大農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科學化發展,通過政策扶持、科學引導,打造出一批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五萬工程”等特色農業正朝著現代化、工業化邁步前進,呈現強勁的發展勁頭。泉港農業深耕可謂“綠意漸濃”。
大象農業成立于2013年,在區政府的扶持引導下,共流轉了1600多畝土地,建起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大棚基地800畝。一家能引領一方市場并具備長遠農業發展方向的現代化農業企業,僅有現代化硬件設施是不夠的,為此,大象農業在完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還積極引進農業專家組、專業管理人才進基地,實現基地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和農業生產組織管理的現代化,目前大棚頂上的柔性硅晶薄膜光伏發電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的投入建設,正是大象農業朝著新能源、新科技的工廠化發展的一個范例。
大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細妹:“我們大象農業已基本實現以新能源和新科技替代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采用科學農業立體種植,提高農業土地利用率的同時還能增加農產品的產量,提高經濟效益。”
時下,該區許多農業型企業正努力尋求突破,市場的激烈競爭,促使一批原本靠傳統農業生產銷售模式生存的企業主動吹響轉型升級的號角。
鑫盛海藻公司品管負責人 林賢洪:“如果只是進行農產品養殖,將農產品進行粗加工,或者直接賣給鮑魚農,這樣的企業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將農業與二產(進行)結合,樹立我們自己的品牌,狠抓產品質量,這樣才能增加品牌凝聚力,讓我們的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越走越好。
五年來,區內多家企業打造了金燕瓊脂、惠嶼鮑魚、鑫盛海帶、涂嶺紅茶等全市、全省、全國知名的特色品牌。農產品穿上品牌的外衣,附加值得到提升。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泉港的不少農業企業早早就瞄準了互聯網,把農產品搬到網上銷售,爭當“互聯網+農業”的弄潮兒,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既拓寬了銷售渠道,也讓綠色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林賢洪:“原本我們的銷售渠道比較單一,也比較窄,主要是在泉港這一帶進行銷售,后來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我們采用互聯網,定向第三方(的)一些市場,像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微信打開進行掃一掃,直接在微店或者是微商進行支付,這樣可以將紫菜海帶賣到網上去,讓消費者更好地接觸到我們的產品,這樣可以拓展我們的市場,將我們的產品賣到全球各地。”
傳統農業一旦插上科技生產、品牌經營的翅膀,搭載互聯網這艘快船后,發展之路既走得好又走得穩。但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傳統農業如何走得更遠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在泉港,像大象、中田等農業企業利用自身的優勢,拓展農家樂體驗項目、觀光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在發展休閑農業的同時還挖掘出黃田、樟腳、秀溪等一批內山村莊的山水田園元素。
王細妹:“我們在傳統的種植銷售模式下,增加了新型的自采模式,有葡萄、西瓜、草莓自采等,這些都是有分季節性采摘的。同時我們還和泉州市多家旅行社合作,推出多種農業休閑項目,讓游客在采摘的同時又能參加游艇、釣魚等休閑樂趣,很受市場歡迎,也讓我們企業嘗到了甜頭。”
五年來,泉港引導農業從傳統的耕作方式向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工業化方向發展。目前全區有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1家、區級龍頭企業27家。登記備案農民專業合作社115家,其中,國家示范社1家、省級示范社3家、省級規模社7家、市級示范社11家、區級示范社17家。
區農林水局局長 林順建:“我們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現代漁業發展、發展海洋經濟的三份實施意見,以及扶持“五萬工程”、農民專業合作化發展、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一系列扶持政策,區財政每年安排3000多萬元用于扶持農業發展。鼓勵農民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發展萬畝蔬菜、萬畝油茶、萬畝藻類養殖、萬頭黑山羊、萬盆花卉盆景等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15年,全區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20.27億元,比2010年增長4.8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純收入15595元,比2010年增長6025元,年增長約9%。
林順建:“‘十二五’期間,全區農業企業立足區情,挖掘潛力,將種養與加工、產品與銷售、基地與旅游有機結合,推動一產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業打下堅實基礎。”
【編后語】五年的探索轉型,泉港在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不斷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真正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工業型農業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