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民間交流之路越走越寬——
“樹頭站乎在,不驚樹尾作風臺”
近日,臺灣宜蘭南方澳南天宮三代主委林源吉、陳正男、陳正信率一批1989年直航湄洲的信眾,再次回媽祖故里湄洲島進香謁祖。
“我們都是漁民,從小信仰媽祖,而且我們的祖輩都是從漳州、泉州、莆田一帶移民過來的。”作為當年直航湄洲的發起人,林源吉感慨地說,“回鄉認祖進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盡管當年明知回去后會受罰,但仍然覺得值!”
原來,1989年6月10日,臺灣宜蘭南方澳南天宮進香團的340位信眾,分成兩路,其中220人乘20艘漁輪直航湄洲,其余從香港轉機赴大陸,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朝拜,并迎請300多尊媽祖神像回臺奉祀,在海峽兩岸引起轟動。
因為共同的信仰,兩岸民眾齊聚湄洲進香,同祈兩岸福祉,共敘鄉親情誼。今年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期間,30多對臺灣夫妻作為媽祖信眾家庭代表,到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馬廠村多戶人家做客,開啟了一段難忘的親情交流時光。“上門做客,家庭聯誼,這是最好的情感交流,最能體現兩岸一家親。”湄洲媽祖祖廟負責人林金榜說。
近年來,兩岸民間交流熱絡,閩臺兩地鄉親常來常往,結成了對子,情深義重。在臺北市文山區忠順里里長曾寧旖的手機里,由數百位大陸和臺灣社工們組成的網絡社交朋友圈,一直在“跳動”著熱烈發言。曾寧旖在過去14年里推動忠順里與大陸不同省份的十幾個社區結成了對子。
今年的海峽論壇上,曾寧旖與廈門思明區金尚社區主任陳素珍相遇,老友重逢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原來,金尚社區得益于曾寧旖所在的社區規劃創意,一步步邁向“幸福社區”,在交流往來中,她倆也成為好姐妹。
“社區治理交流就是基層民眾的交流。”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趙守博說,“用閩南諺語形容就是‘樹頭站乎在,不驚樹尾作風臺’,意思是樹根扎得深,再大的臺風也吹不倒。”
通過民間交流,從老一輩尋根謁祖,到新一代互助創業、社區治理,交流溝通的方式雖然不同,但最終都能實現增進了解、消弭隔閡的目的。
因為相同的地名、共同的根脈,臺灣鄉親回鄉參加閩臺同名村鎮敘緣之旅等活動,尋根謁祖、回鄉探親,彼此有道不盡的同根之情,說不完的宗親鄉誼。今年6月,“閩臺同名村鎮敘緣之旅”走進廈門同安區烏涂社區,來自臺灣新北市石碇區烏涂里的鄉親在社區里拍照留念,十分開心。原來,臺灣新北市石碇區烏涂里和云林縣內林鄉烏涂村,都是同安烏涂先民冠籍的同名村。走親訪友少不了禮物。新北烏涂里的鄉親帶來了文山包種茶作為伴手禮,而同安烏涂社區的鄉親則以馬蹄酥、氣排球回贈。
這幾年,通過海峽論壇這一兩岸的民間交流平臺,兩岸民眾面對面交流,有不少臺灣鄉親對接上族譜,找到了宗親根脈。日前,在泉港區后龍鎮柳亭村,13位臺灣宗親與當地鄉親共同種下“同心樹”,敘鄉情、談發展。“我們還互相加了微信好友,以后聯系會越來越多。”臺灣宗親隊伍中最年輕的陳又平開心地說。
閩臺宗親不忘根、不忘祖,共修族譜的故事,承載的是情系兩岸數百年的血緣。據統計,海峽百姓論壇舉辦七屆以來,兩岸共有百余個姓氏同胞組團參會,進行了互訪聯誼,共舉辦族譜展50余場、姓氏學術研討會60余場。
盡管現在兩岸關系復雜,但兩岸民眾企盼交流的心愿不變。毋庸置疑,民間交流猶如一座密切兩岸關系的“通心橋”,理應讓基層的交流合作乘風破浪,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