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癌癥 泉港小伙仍堅持做公益
樂觀的王華鷹一直在與癌癥病魔抗爭
在癌癥面前,部分患者會感到絕望,失去活下去的勇氣。但有這樣一位患者,他不僅勇敢面對疾病,還繼續資助他人上學,甚至參加公益活動幫助他人。他就是泉港小伙王華鷹。
□早報記者 王蕾 實習生 陳詩妍 文/圖
右眼失明 行動已不便
王華鷹曾經是廈門義工俱樂部管委會成員、骨干,是福建義工俱樂部優秀義工。得知王華鷹被診斷為鼻咽癌住院后,廈門義工俱樂部副會長吳宜賓聯系了記者,希望通過早報讓更多人知道王華鷹的近況,讓這位一直熱心公益的小伙子能在危難時刻得到社會的幫助。因王華鷹本人狀況不佳,記者聯系了王華鷹的弟弟王華鵬,向他了解情況。
2014年10月,感到鼻子不適,王華鷹誤以為是鼻炎,并沒有在意,但病情逐漸加重。3個月后他到深圳治療,醫生診斷是鼻息肉問題,做了手術切除。通過切除后病理化驗,醫生初步診斷為鼻咽部惡性腫瘤。在深圳治療一段時間后,王華鷹考慮到治療費用太高,轉至廈門的醫院治療。今年1月病情復發,他又轉到福建省腫瘤醫院進行治療,確診為鼻咽部惡性腫瘤晚期,并且擴散至頸部。
由于癌細胞的擴散和轉移,王華鷹的右眼已經失明,左眼僅略微有些光感,需要姐姐、弟弟輪流照顧。對于王華鷹的病情,醫生評估對腫瘤進行放療加電療,費用得花二十多萬元;后續做細胞治療的話,還得三十來萬元;眼睛的治療,眼科醫院的醫生估計得花費三四十萬元。然而,對于出身農村家庭的王華鷹來說,這筆治療費用無疑是筆巨款。王華鷹的家中現有6人,奶奶已經89歲,父母年近60歲在家務農,而姐姐和弟弟為了照顧他住院和日常飲食起居,已經辭去工作,家里目前基本沒有經濟來源。
堅強樂觀 仍熱心公益
交談中記者得知,王華鷹一直十分熱心公益事業。2005年大學畢業后,王華鷹響應學校號召到寧夏支教。在寧夏支教的經歷,堅定了王華鷹的公益之路,以至于無論他到哪個陌生的城市去,從事什么職業,他都會積極投身到熟悉的公益事業上去。2010年10月,王華鷹加入了廈門義工俱樂部,因表現突出,成為俱樂部的委員,并義務擔任廈門義工俱樂部的行政部長,多次參與、組織、策劃公益活動。盡管多年沒有共事,但說起王華鷹,吳宜賓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人“熱心、表現優秀、認真對待公益事業”。朋友則評價他是公益活動的急先鋒。
病情確診后,王華鷹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他理發時特意讓理發師給自己理出笑臉、蘋果、wifi符號的圖案,增添生活樂趣。此外,他主動加入了一個癌友俱樂部,積極參加俱樂部里的康復鍛煉活動。難能可貴的是,王華鷹身患重病仍不忘支持公益。去年5月9日母親節,在廈門接受治療的王華鷹,在治療過后覺得身體有所好轉,他便又參加了廈門義工俱樂部舉辦的對多胞胎母親救助的義賣活動。
更令人感動的是,他身患重病仍在傳遞愛心。2014年10月,王華鷹開始資助一位年僅10歲,父母雙亡的龍巖小女孩,每月定期轉賬365元作為她的學習補貼。這筆錢,即使在他住院后也仍在延續。“我哥哥從他多年積攢下來的工資中支出這筆錢,現在托我每月轉賬,擔心影響女孩的學習和心情,他向女孩隱瞞了病情。”王華鵬告訴記者。在王華鷹看來,每月365元的支出并不多,卻是女孩堅持學習的希望和力量,他想把這份希望和力量延續下去。
愛心涌動 募款二十萬
上周,王華鷹開始進行第四期治療:每天打十來瓶藥水,一打就得10多個小時;持續5天的化療外,每周還得做5次電療,持續一個半月。經過這段時間的治療,他覺得身體好多了,鼻子比以前通暢。
王華鷹得知自己的治療需要一大筆費用后,一開始曾打算放棄,以外出旅游的方式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在家人和朋友的勸導下,他最終決定接受治療,好好活下去,去完成自己尚未做完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他一直在籌劃的一個公益項目。原來,王華鷹在大學時就參與創立了武夷學院的義務家教協會,免費給請不起家教的孩子輔導功課。他表示,如果有一天能康復,希望建立一個義務家教聯盟,把義務家教協會推廣到全國。這件事情在他生病前就開始籌劃,此時因其身患重病,只好中斷。然而,這卻是他生病期間最放不下的事情。
自從王華鷹確診后,許多之前接受過他幫助的人們、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紛紛向其伸出了援助之手。目前,王華鷹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捐款20余萬元。其中,廈門義工俱樂部在內部公益群發動捐款,共募集到2萬元的愛心款;輕松籌網絡平臺籌集到10萬元左右的善款,另外還有各種社會團體、社會上的愛心人士陸續捐出幾百元、幾千元。但離籌齊全部治療費用,仍有很大距離。面對愛心人士的幫助,王華鷹積極參加康復鍛煉,也希望自己能早日恢復健康,不再給大家添麻煩。
讀者朋友們,如果您想幫助王華鷹,可以聯系他弟弟王華鵬,電話:177060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