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市二十多家企業進行院企合作,開展三十多項省市區科技計劃項目,申請七十三項專利
高校石化研究院深耕泉港綠色石化
在福師大泉港石化研究院實驗室里,陳登龍展示“提高金魚存活率的袋子”。 (張九強 攝)
泉州石化基地是中國石化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日前出爐的《泉州市石油化工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提出,我市將把泉州石化基地打造成海峽西岸石化產業先導區,建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臨港石化基地。
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首個地級市試點,我市持續加大對各類產學研平臺的支持力度,使其成為引領創新的高效“催化劑”。福建師范大學泉港石化研究院(以下簡稱“石化研究院”)便是其中之一。目前,石化研究院已經與我市20多家企業進行院企合作,開展30多項省市區科技計劃項目,申請73項專利。其中,與德誠高新樹脂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環保型阻燃聚氨酯樹脂,在合成革行業掀起以“水”代“油”的技術革命。
院企“聯姻” 打造科技高地
石化研究院與德誠高新樹脂有限公司的“聯姻”,是我市加快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完善公共服務技術體系的一個縮影。
目前,中國絕大多數合成革生產企業基本上都是采用溶劑型樹脂生產。溶劑型聚氨酯樹脂中含有70%—80%的二甲基甲酰胺、甲苯等有毒有害的有機溶劑,在生產過程中極易揮發,成為有機廢氣,造成空氣污染。而且其生產過程中還需要用到大量水,同樣會造成地表水污染。為減少污染,要對廢氣、廢水中的有機溶劑進行回收,結果又產生新的污染物——危險固體廢棄物以及有機廢氣、廢水等。據估計,全國合成革行業每年排放的有機廢氣在20萬噸以上,廢水在800萬噸以上,危險廢固物5萬噸以上。
此外,采用溶劑型樹脂生產的合成革不僅污染環境,還會將部分有害物質殘留在合成革中,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傷害。而且溶劑型樹脂合成革的透氣透濕性較差,穿在身上會讓人感到發悶,不舒服。
隨著油性溶劑的危害日益為人們所熟知,合成革市場尋找替代品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水性聚氨酯就是近年來公認的替代方案。除了水性聚氨酯產品,聚氨酯樹脂有許多環保“變種”,像耐熱性樹脂、耐水解性樹脂、耐黃變樹脂、高性能防水透濕樹脂、水性聚氨酯、阻燃樹脂等。2013年5月,依托石化研究院的科研力量,德誠高新樹脂有限公司投入上千萬元資金,開始研發環保型阻燃聚氨酯樹脂。
“我們與德誠高新樹脂有限公司合作,對聚氨酯的性能進行不斷完善,研發出環保型阻燃聚氨酯樹脂。”據石化研究院副院長陳登龍介紹,研發的產品將廣泛應用于紡織、戶外用品涂層,還可以作為工業用的保溫材料,市場前景廣闊。
產業引才 優化用人環境
2013年,泉港區政府與福建師范大學簽約共建福師大泉港石化研究院,計劃在泉港建設國家級石化工程技術中心,重點服務石化產業鏈中下游產業。擁有博士學歷的泉港高級工程師陳登龍主動請纓,希望用知識回報家鄉。“泉州多項頗具誠意的人才扶持政策和產業集群搭建起的科研技術服務平臺,是吸引我回到家鄉工作的主要因素。”
從學術殿堂踏進機器轟鳴的企業車間,陳登龍找到另一個課堂,另一個研究室。他走遍了泉港大大小小的化工企業,熟悉這里的每一個企業負責人,結交到了一大批技術人才,負離子記憶枕材料、高性能紡織用太空棉黏合劑、鋼結構用粉末涂料的制備等10多項專利,是陳登龍回報家鄉的最好禮物,也是產學研協作創新的最佳詮釋。
城以才立,業以才興。不斷完善的人才發展環境,正吸引著一批像陳登龍這樣的專家學者和高層次人才入駐泉港開展科研工作,引領中小企業創新升級、發展壯大。據悉,泉港加快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制定出臺《泉港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制定人才政策措施和人才發展目標任務,不斷加大人才政策制定、機制創新和經費投入力度等。
如今,石化研究院擁有1200平方米的科研實驗室和3000平方米的中試車間,承擔著“福建省合成樹脂功能化技術重大研發平臺”、“泉州市聚氨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泉港區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基地、泉港區危化品警示教育基地、泉港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等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重任。
當好“參謀” 推動成果轉化
“從企業的技術研發到企業對整個方向性的把握,包括經驗管理,我覺得石化研究院可以給他們很多建議和合理化的意見。所以,我認為石化研究院扮演的是一種‘高級參謀’的角色。”陳登龍說。在這位“高級參謀”的實踐下,石化研究院已經成為泉州地區企業科技攻關的大本營。
在實驗室里,陳登龍向記者展示了正在研發的“生長膜”和“存活袋”。實驗桌上放著幾把金針菇,它們都用塑料薄膜封著。據悉,這些塑料薄膜能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物質,促進植物生長,所以又被稱為“生長膜”。“目前,這種‘生長膜’還處在測試階段,測試成功后,將應用到大棚農業。”而在桌子的另一角,幾個透明的袋子里裝著水和小金魚。據悉,袋子密閉后能釋放氧原子,讓金魚存活下來。參與測試的小金魚是3月14日放進去的,目前還能活潑地游動。這種能“提高金魚存活率的袋子”也尚處于測試階段,測試成功后,將應用到海產品的運輸中。
目前,石化研究院已申請專利73件,其中發明專利37件;已授權專利16件,其中發明專利1件,實用新型專利15件。接下去,石化研究院將促進這些專利逐步應用到本地企業,使科技更快地轉變為生產力,為我市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