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11日訊 昨日,記者再次來到出現油污的泉港后龍灣附近海域,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監測人員也到現場。經檢測,目前受影響的后龍灣附近海域,水質已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不過,泉港區后龍鎮靠海的后墘、割山、許厝等村莊,不少養殖戶卻很郁悶。后龍灣海面出現油污,大多集中在這幾個村落,養殖戶影響最大。后墘村的一名養殖戶告訴記者,村里3000人左右,就有一半左右家庭養殖海蠣,而每年三、四月,是海蠣收成的最高峰。
監測人員從事發海域取海蠣進行檢測
這名養殖戶介紹,7日收成的海蠣,剝開殼之后,還發現殼里有油污,“剝了幾十斤都是這樣,都不敢剝了”,他說,海蠣明顯已經不能吃了,他們也不敢賣,只好埋起來,為減少損失,只好將沒剝殼的海蠣再次放到海里,“不知道過一段時間,會不會變好?”
后墘村村委會劉主任說,該村平均一戶養殖兩三畝海蠣,若是海蠣都不能食用,一戶損失可能要一兩萬元。劉主任還說,附近海域種植海蠣的較多,另外少數種植紫菜、海帶的養殖戶,受影響較小。
泉州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監測人員昨受訪時稱,該海域功能規劃要求水質標準為第二類水質,8日、9日的取樣分析結果,表層海水溶解氧一項,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準,而石油類含量一項,則是超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昨日上午取樣分析結果上述兩項都已達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這也是海水水質的最高標準。結果也表明,目前該海域已無溢油現象,他們也建議終止溢油應急監測。對于海洋生物及海產品,監測人員也已取樣,但結果仍有待鑒定。
水質突然變好,該人士分析主要與兩方面有關,一是有關部門已將油污大致清理干凈,二是因東北風影響,剩余的少數油污擴散稀釋。泉港區海洋與漁業執法大隊陳隊長說,經后續巡查,在原先受污染海域,暫未發現較明顯油污現象。
針對受污染海域的海產品是否能夠食用,一名海洋研究人員表示,受污染的海洋生物,短時間內并無法完全清除體內的污染物,建議市民最好慎重選購,而考慮到養殖戶的經濟利益,也建議養殖戶可隔一段時間對海產品進行鑒定,以確定是否可以食用和銷售。(海都記者 張凱航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