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嶺鎮樟腳農家手工豆皮制作,起源于清朝,以家族式傳承下來。今天的泉港臉譜我們帶您認識樟腳一位豆皮制作師傅陸寶春。
陸寶春,涂嶺鎮樟腳村人,今年58歲,從1982年開始接過父輩的衣缽,做起了樟腳豆皮的營生。
陸寶春:“這是上代傳下來的,以前有多少年的歷史我不清楚,我做了35年。”
35年的光陰改變了陸寶春的容貌,也沉淀了他制作樟腳豆皮的技藝。
陸寶春:“早上4點起來,晚上6點收工。正常都是這樣,要不來不及。如果要快的話,可以,但是不純正,速度快是可以,但是味道不同,不純正。”
慢工出細活,制作豆皮那是靠天吃飯,急不得。要是雨天或是南風天,太潮濕,豆皮晾不干,只能停工。但凡晴天,老陸每天都需要在這間簡易的手工坊里呆上14個小時,而且需要一直站著才能拉制豆皮。老陸透露,拉制豆皮工藝并不復雜,但對豆漿溫度火候掌握必須恰到好處。上鍋后,漿水溫度控制關系到豆皮制作的成敗,溫度高了,結不了皮,低了又會結成塊狀。而這當中老陸靠的是30多年的經驗。顧客看中也是他的傳統制作手藝。
陸寶春:“以前銷量是5、6、7月比較好銷,平時不好銷,現在不一樣,去年(經過宣傳)不同了,每個月都幾乎不夠賣。”
在涂嶺鎮政府和村里的幫助下,老陸家的豆皮快速走出來涂嶺深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樟腳豆皮”美食。
陸寶春:“頭發都白了,沒法做了,給年輕人做,我力不從心了。兒子打工,不要學這……我們家族這個手藝到我這代算到頭了,別人家我是不知道。”
但這種明清時期傳承下來的老手藝依然慢慢在萎縮,鼎盛時,家家戶戶都在做的樟腳豆皮,現在村里只剩兩三家還在堅持,對此,老陸在堅持,也在期待著傳統技藝的又一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