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藝人和他的船模故事
探訪古船模制作老藝人劉地香
劉地香說,制作一艘古船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泉港區峰尾鎮誠峰村的劉地香,因為興趣和對家鄉漁船的特殊感情,四五十年來,一直堅守著傳統手工制作古船模的技藝。昨日,記者前往該村采訪這位癡迷古船模制作數十年的老藝人。
制作古船模 執著五十年
峰尾人稱劉地香為“吆古”,提到古船模誰制作的漂亮,許多峰尾人會告訴你是“吆古船”。
“吆古船”為什么受人青睞?記者來到峰尾南門古街,在東岳廟附近,找到了劉地香老人的船模制作工作室。在1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擺滿了船模和工具。
今年65歲的劉地香,巧手在當地出了名。十四五歲時,他就跟著叔叔等人學造船。兩年時間,技藝大進的他被挑選進農具廠。七八年后,他從農具廠出來,做起家具和建筑的行當,幾十年來,他在閩南古建筑的造詣很高。
因為長在海邊,日出日落中都有漁船的身影,加上在船廠造船的經歷,閑暇時,劉地香喜歡動手研究制作古船模,這個習慣堅持了50年左右。
“我3歲的時候出疹,哭鬧不已。父親為了哄我,花了幾天時間,動手制作了一個船模。”劉地香的兒子劉宏說,38年前父親制作的那只古船模,他一直保存著,那個古船模按照與真船構件的比例縮小制成,逼真又古色古香,后來被惠安一所小學作為工藝品收藏。
鐘愛“黑舶五青案” 用料講究制作耗時
幾百年來,從峰尾出發航行于大海中的傳統漁船為“黑舶五青案”。“黑舶五青案”是福船的典型船型之一。劉地香鐘愛的,便是傳統的“黑舶五青案”古船模。
古船模的設計在劉地香的腦海里,制作則在手上。他的“古船模經”,可以說上幾天幾夜。他說,峰尾的傳統漁船采用水密隔艙技藝,在制作龍骨時就要將這些構件考慮進去。而船模上面的構件,均仿照漁船上真實的構件縮小制成的。像榫接、艌縫等技藝,也是按真船的技藝來做。
“一般情況下,‘黑舶五青案’ 比較大,承擔著做倉儲、運輸的功能,它還要搭載幾艘小舢板,出海后,這些舢板才放下水作業捕撈。”在劉地香的船模里,連小舢板都要精心制作,甚至舢板上面的櫓,也是絕活。
船模并非想制作便可以馬上實施。劉地香的船模選料十分講究,木頭選好,放幾個月乃至一年的時間,讓其干燥、成型,避免因為濕潤而用在船上導致開裂、發霉。船具配置,也是一一細心雕刻、制作,既要美觀又要結實,最主要的是還要古色古香,凸顯峰尾“黑舶五青案”的原汁原味。
峰尾“黑舶五青案”寓意多,比如用“十二生肖”暗示構件。“桅桿的頂部與帆連接的是‘猴戶頭’,桅桿頂尖部分為‘馬臉’,桅桿最下方的支撐木架為‘豬架’,底部系繩索的則是‘虎口’。”劉地香說,此外還有船頭部的“羊角”,底部的“龍骨”、船尾的“兔”、船尾左側報更時的“雞”,船身側面的“蛇波”、“牛欄”……
堅守傳統技藝 不被時代湮沒
一艘好的古船模,要經得起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收藏。劉地香對古船模的制作態度,孜孜以求。一艘古船模基本材料精挑細選,上百件零件精雕細琢,不愿減少材料或者程序而“將就”。因為制作時間漫長,劉地香一年制作的古船模一二十艘,四五十年下來,也不過幾百艘。
“像材料要長時間準備,不會變形;制作的船模,水線要與海平面保持一致,不偏差不傾斜,這都是高要求。”劉地香說,一艘古船模除去準備材料的時間,往往要花上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慢工細活,來不得半點紕漏。學習這項技藝,辛苦不說,經濟效益也不高,這么多年來,找他學技術的屈指可數。
這些年來,兒子劉宏和女兒劉莉看他很辛苦,也盡量抽出時間幫他。“這兩年我投入時間比較多,但到現在,也只會幫忙制作帆布、上漆等簡單的工藝,真正要完整地制作一艘古船模,還得學習很長時間。”劉莉說。
“這不僅是泉港的傳統技藝,同時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當地干部介紹,正是有如劉地香這樣的老藝人還在堅守,傳統技藝、傳統文化才不至于湮沒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洪流中。(記者 培煌 少敏 通訊員 宗強 實習生 立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