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沖刺“十三五”規劃、推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關鍵之年。泉港將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重點打好“五場戰役”,讓經濟有體量、高質量,發展有后勁、可持續,城市有顏值、更舒適,民生有厚度、更幸福。
打好趕超跨越攻堅戰
推動高質量發展
加速推進石化產業、高新產業、糧油食品產業——“三大板塊”成形成勢。抓好石化園區22個在建、在辦手續項目以及孵化基地、石化科技眾創園運營管理,實施糧油食品產業園區總體規劃,打造功能完善的糧油加工集散基地。
出臺鼓勵創新政策措施。大力發展裝備制造基地、生產性服務業等新經濟新業態,抓好海絲石化產品倉儲中心、航運中心、陸地港中心、信息中心運營管理和建設,提升港口物流鏈協同一體化水平。
持續簡政放權營造便捷高效營商環境。推行“一門一號一窗一網”服務新模式,推廣電子證照應用和24小時自助服務區做法,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建立服務需求“點對點”精準快速處置機制。加強政銀企對接,引導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打好產城融合主動戰
打造高顏值城市
建立“多規合一”規劃管控體系。統籌錦繡、荷池、海沙等片區組團開發,抓好年度投資123億元的160個城建項目、18億元的60個市級小城鎮項目建設,促進重要節點功能性擴容,助推城市建成區面積再擴大5%。
加快推進福廈客專泉港段、錦繡街、祥云路等項目建設、改造提升。完善公交智能調度系統,完成公交綜合場站建設。實施泗洲水庫至湄南調節池新建管道等8個重大水利項目,加快推進污水管網七鎮連通建設和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城鄉供水、供電、污水處理、通訊等領域投資21億元以上。
系統推進生態連綿帶建設,繼續抓好2個重要門戶節點、3個進出廊道、5個城市休閑公園和2條城區道路改造的生態景觀提升建設。加快高鐵高速和城鄉重要通道即“兩高一重”沿線環境整治,全面展示泉港“山水田園城市”風貌。
打好鄉村振興整體戰
締造美麗新家園
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精品農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創建一批產業扶貧示范基地。開展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勵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力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口55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700人。
加快“千村整治、百村示范”項目建設,完成14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8公里農村公路建設。打造“一鎮一品、一村一韻”品牌。抓好礦山、海岸線生態修復,完成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2500畝,建立生態林儲備庫1000畝,多維度增加綠地空間。
深化文化旅游發展年行動,扶持壯大峰尾福船、涂嶺紅茶、東張油畫等產業。優化提升28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加快海絲游學聯盟、閩臺三同文化研究中心等建設,抓好土坑村古建筑群等國保單位申報工作。出版《泉港區志》,講好泉港故事,傳播好聲音。
深入推進移風易俗省級聯系點工作,創新律師參與調解和行政爭議調解新模式,繼續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實施雪亮工程三期與人臉識別系統項目。免費為群眾購買社會治安、救助對象人身險等保險。
打好安全環保持久戰
筑牢生命線工程
抓緊石化園區應急指揮平臺、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等設施建設,持續開展危化品、道路交通、特種設備、食品藥品等專項整治,對發現隱患開展“清零行動”。
推行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制度、加強污染源日常監管“雙隨機”抽查,推進聯合石化乙烯裝置4#爐、東鑫石化冷媒水泵等節能改造項目。健全環境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零容忍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持續開展循環化改造實踐,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抓好生活污水截污、生活垃圾綜合處理。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和揚塵整治、餐飲油煙等專項治理,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修復,讓泉港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生態更美。
打好民生共享提升戰
增進群眾幸福感
圍繞教育“三年補短板、五年創強區”目標,推動教育擴容提質,實施中小學校(幼兒園)新改擴建項目22個。繼續深化“區管校聘”體制改革,大力實施“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培養工程。
落實“健康泉港”戰略,推進“互聯網+醫療”,建設區域協同檢驗和病理中心平臺。推進泉港區醫院、婦幼保健院和區中醫院等醫療配套設施項目建設及重建任務,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健全分級診療制度,創建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鞏固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投入1.09億元,完成6項28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完善“五險統征”機制,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六統一”,穩步提高養老金、城鄉居民醫保、城鄉低保和醫療救助等社會保險待遇水平。拓展“互聯網+”居家養老助殘服務,新建6個村(居)養老服務站。抓好保障性住房配租、低保安居房建設,保障困難群眾住房需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