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12月26日訊 “報紙上講王阿婆房間的木板、紙板不隔風,今天第一件事是拆掉木板,砌上一面墻,讓阿婆今晚能睡個好覺。”昨天早上7點,崔曉林和他父親抬著一袋水泥走進溪亭社區(qū)77歲王貴治家的院子,顧不上喝阿婆遞來的茶水,就忙活起來。崔家父子帶重慶老鄉(xiāng)來幫忙,愛心公益協(xié)會也派來兩名志愿者,歡聲笑語讓阿婆家里立刻熱鬧起來。
王貴治阿婆獨居老厝,房間是用木板、紙板隔開,風從四面八方灌進來,冷如冰窖,阿婆夜晚常被凍醒(詳見先前報道《溪亭社區(qū)77歲王阿婆獨居老厝 漏風漏雨夜里常挨凍》)。
直到昨天下午6點,阿婆拉著厝邊李大姐笑著說:“漏了30多年風的屋子終于好了,要是他還在,該多好。”阿婆想念老伴了。
重慶人江游:
“舉手之勞的事,對老人家卻是難事”
崔家父子把阿婆家100多年的木床抬出來,“白蟻把木板蛀空了,幸虧發(fā)現(xiàn)得早,萬一哪天木板塌了,傷著阿婆可不得了。”小崔說。
院子里,42歲的重慶老鄉(xiāng)江游順著逼仄的木質(zhì)樓梯爬上閣樓,樓梯空間又窄又矮。妻子胡秀東用繩子捆好木板,江游在陽臺上把木板拉到二樓。妻子扶著板凳,他顫巍巍站直身體,“最好有人站在隔壁屋頂上接著拆下的木板。”江游試著一腳踩上去,“啪嗒”聲接連響起。他趕忙收回腳,阿婆隔壁家屋頂也脆弱得很。
重慶老鄉(xiāng)江游夫婦倆忙了一天
江游夫婦倆1993年來泉州干工程,和崔家父子是老鄉(xiāng)還是老友。砌磚和粉刷是他的專長,前天崔曉林說到這事,他立馬答應來幫忙。21年和水泥磚頭打交道的日子里,他們常幫老人家免費做活。“這些事對我來說是舉手之勞,對老人家來說卻成了無法完成的事,老人們也不容易,我們都會老。”他撣撣煙灰,慢慢走下樓梯。“我就是這么個人,做這些事也沒啥目的,就圖老人家高興”。
為了加快工程進度,父親崔吉全也來和泥漿,崔曉林還特地買了白粉,等墻面上的水泥干了,再糊上一層白粉,阿婆的屋子就能亮堂些。
下午6點多,阿婆拉著厝邊李大姐來看剛砌好的墻,笑著說:“漏了30多年風的屋子終于好了,要是他還在,該多好。”
泉州中醫(yī)院一護士
捐出僅有的月工資3000元
截至昨天,海都互助會“暖居”特別行動的愛心賬號累計收到愛心款20257元。10戶困難家庭中,有3戶家庭接受了免費幫助,分別是華豐社區(qū)的繆菊云阿婆家、海清社區(qū)的陳少紅家和東華社區(qū)的殘疾兄弟家。余下7戶,按照各工程隊報上來的最低預算,總共需約36700元。加上鯉城區(qū)農(nóng)林水局撥款1萬元,仍有6000元左右的缺口。
得知修房款尚缺,昨天市民陳女士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表示,愿意捐3000元,來幫助困難家庭修房。陳女士40多歲,是泉州中醫(yī)院的一名護士,平時有意參與公益活動,但每次都因工作忙走不開。最近,她一直在關注海都報“暖居”特別行動。吳秀玲的故事和單親林媽媽的故事最打動她。“我工資也不高,每個月也就3000多元,但是我愿意拿出一個月的工資去幫助她們,我希望自己做的,馬上就能讓他人受益。”陳女士兒子已經(jīng)上大學,家里留有不少書,“如果林媽媽的兒子小偉需要,可以送給他”。(海都記者 花蕾 張帆 夏鵬程 實習生 曾龍鳳 文/圖)
愛心通道
如果您也想加入“暖居”特別行動,為房屋破損的困難厝邊提供幫助,歡迎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告訴我們,您也可以關注“海都互助會”微信服務號留言。
海都報暖居愛心賬號:
6228-4806-8290-8796-910
?。ㄖ袊r(nóng)業(yè)銀行泉州市分行,戶名:謝亞敏)
掃一掃,關注“海都互助會”微信公眾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