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讓每顆種子多點開花,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密碼。改革開放以來,泉州高擎“晉江經驗”的旗幟,在一張白紙上勾勒出“愛拼才會贏”的奮斗故事。
新起點,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泉州從“鏈”上發力,細分梳理了縣域產業鏈,持續強鏈補鏈延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全力夯實經濟發展的支撐。
即日起,閩南網聯合泉州市委網信辦推出特別策劃《縣域產業鏈·泉州創未來》,通過鏡頭和筆觸,多角度、立體化報道泉州各地產業鏈的發展情況,展現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實踐。
閩南網7月30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方博濤 文/圖)歷經千百年的積淀、裂變、飛躍,古老的竹編技藝在泉州安溪衍生出多元的藤鐵工藝。在代代人的傳承下,傳統手工藝不斷豐富內涵,成為強縣富民的大產業。
作為世界藤鐵工藝之都,安溪孕育了藤鐵家居工藝企業2200多家,加工點3000多個,從業人員15萬人。從上游的材料、設備企業到中游的加工制造產品企業,再到下游的應用渠道,安溪通過打造藤鐵家居工藝產業鏈,走出了一條產業蛻變之路。
從安溪出發,各式各樣的藤鐵工藝品、家居產品和飾品銷往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交易額的三分之一,去年總產值達286億元。
展廳內琳瑯滿目的展品
加強創新研發能力 培養技能人才
從家庭作坊到企業,安溪人從藤編產品起家,但又不局限于此,他們運用巧思把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化產品設計融為一體,不斷加快推陳出新的速度。
在福建省恒發家居飾品有限公司的展廳里,8萬多件藤鐵工藝品或淡雅奇特,或古色古香,各類田園、熱帶雨林以及地中海風格的家具和飾品,或新穎別致,或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接。
藤鐵家居工藝品
想參觀一趟,至少要十來分鐘。內容如此豐富的展廳,每年“上新”約3000件原創產品,并持續淘汰舊產品。
推動創新鏈、人才鏈的融合,是恒發家居保持“新鮮”的秘訣。
恒發家居是由獲得首批“泉州工匠”稱號的黃慶發一手創立的。在安溪出生的黃慶發,從小對竹藤編這門技藝耳濡目染。專注藝術創作三十多載,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曾獲評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勞動模范等稱號。
自2000年創立恒發家居來,黃慶發帶領團隊不斷挖掘傳統竹藤編技藝,研發現代家居工藝新品。依托黃慶發勞模創新工作室和黃慶發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恒發家居培養了不少藤鐵工藝人才。
工作室內,一張張案臺依次排開,技術、設計人員在此開展腦力和手藝的風暴,從前期的設計到選材、下料、敲板、焊接……一張草圖變成作品,既需每道工序的緊密配合,還要經歷反復修改和調整。
“從2012年開始,我們公司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采取‘師帶徒’的方式培養新人,同時也鼓勵設計、技術人員參加各類比賽,以賽代練提升技能。”據公司品管部的經理黃文建介紹,恒發家居總部有150名員工,外設30多個白胚加工點。經過多年的精心澆灌,公司目前有中級工藝美術師9人,高級工藝美術師1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1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2人、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2人。
車間內,工人正在噴漆
借力公司的平臺,諸如黃文建等員工的成長速度很快。在公司20年,黃文建慢慢摸索著從“門外漢”成為中級工藝美術師,從一線晉升為公司管理層,又接著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新人。
為助推產品的開發和創新,恒發家居還探索了校企合作模式,設立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實驗基地、教學點,也擁有一支專業優秀的研發隊伍。
成立至今,恒發家居專注于國外市場,每年廣交會過后,意向客戶從世界各地趕到安溪,在恒發展廳里參觀、挑選、下單。
黃文建說,安溪藤鐵歷史悠久,基礎完善,諸如生產所需的線材、管材、鐵板、鐵藝配件等,以及后期使用的油漆等,都能在當地采購且運輸便利,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便利。近年來,公司也積極調整策略和布局,向著跨境電商的市場發力。
一批由恒發家居設計、生產的花朵裝飾品預計將于下個月“出海”,“試水”亞馬遜跨境電商,期待能收到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