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
作為產業發展強勁的民營經濟大市,泉州正加緊步伐,因地制宜,聚焦新質生產力,不斷推進前沿技術創新和傳統產業轉型,開辟未來發展的新賽道。
新質生產力“新”在何處?在這條“新”賽道上,企業如何應對,有哪些機遇和挑戰?泉州如何布局發展新質生產力,發揮新引擎作用?
即日起,閩南網推出特別策劃——《新質生產力在泉州》,聚焦“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報道,實地探訪各行業、企業向“新”而行,并對話專家學者及行業代表,解析泉州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閩南網5月13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方博濤 東南網記者 黃雨昕 實習生 陳梓昕 文/圖)
今年3月,2024年中國百強產業集群名單公布,泉州機械裝備產業集群上榜。作為九大千億集群產業之一,泉州的機械裝備產業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產值規模已超2600億元,擁有規上機械裝備企業700多家,超億元企業300多家。日前,記者深入一線探訪,前往南安、晉江等地感受行業企業競逐新質生產力的活力與生機。
世界一流的鑄造3D打印工廠 讓“傻大黑粗”變身“窈窕淑女”
鑄造是工業領域最傳統、最古老的細分行業,是裝備制造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坐落于泉州南安,全球首座萬噸級鑄造3D打印全流程智能工廠——國家智能鑄造產業創新(泉州)中心(以下簡稱“共享泉州中心”),正用不斷迭代的3D打印技術改變行業,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合作伙伴提供砂型3D打印、快速鑄造服務、智能制造(鑄造)系統解決方案以及各類零部件精加工服務。
不同于傳統車間,共享中心的車間干凈整潔
談到鑄造廠,大多與“傻大黑粗”掛鉤,存在著生產能耗高,智能化、自動化水平低以及產品合格率低等問題,人在車間里走上一圈,白襯衫的領子和鼻口都會變黑。但共享泉州中心的智能車間,是截然不同的畫面:放眼望去寬敞、整潔、明凈,成形工廠現場只有四五名工人,AVG小車根據指令在車間交通道上運輸工作箱,一幢幢像小房子的3D打印設備有序排開,各自“在家”執行著生產任務。
制砂不見砂,車間的砂罐設置在屋頂上,經由管道運輸到各個打印機,接到指令后,鋪砂器開始操作,每鋪設一層砂,打印頭就噴射一層墨水,并在樹脂和固化劑的作用下形成砂芯的橫截面形狀。“計劃打印1416層,目前已經打印了811層,層耗時14秒……”屏幕實時顯示當前的進度以及打印室的溫度、濕度、 氣壓以及墨水溫度、壓力等參數,就這樣經過千層的堆疊,砂芯才算打印完成。
3D打印車間內工人正有序作業
“傳統的鑄造成形方式要先制作模具,需要制芯、造型、合箱很多工序,周期較長,而3D打印成形只要一道工序就能解決問題。”中心副總經理、營銷部長田鑫說,傳統鑄件小件的生產從工藝設計到產品完成需要30天到60天,而中心的全流程綠色智能工廠,7天到20天就能交付,解決了模具制備周期長、成本高和成品率低等難題,還讓車間實現了無吊車、無模型、無重體力勞動、無廢砂及粉塵排放、無溫差的“五無”生產模式。
曾經的“傻大黑粗”,在這里搖身一變成了“窈窕淑女”。
車間內正有序作業的3D打印機
那么,基于3D打印的鑄造有哪些流程呢?田鑫說,從設計前端開始,整個生產流程要先在電腦系統里進行“虛擬制造”,確認無誤后才能投產。根據設定,生產集成系統會驅動智能設備,每個生產環節的參數將及時回傳,與數據庫、知識庫、專家庫對比,進行自動糾偏或者人工干預,以確保產品的合格率和精度。得益于數字化、智能化,中心鑄件的生產效率可以達到同等規模傳統鑄造的3倍以上。
“我們公司的總部設在寧夏銀川,最早是給機床廠做鑄件的,后來決定以3D打印為突破口謀求轉型,前后累計投入10多億元進行研發,擁有全球最大的3D打印設備,自主研發的機器還反向出口到歐洲、日本。”在田鑫看來,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使用,是傳統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式。共享泉州中心的生產車間啟用了智能化生產線后,對前端的工藝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他們在后端加入了生產管理和企業運營軟件等,建成了一套覆蓋生產前、中、后的智能化制造和管理體系。
由砂型3D打印的發動機缸體砂型
去年3月份,共享泉州中心進入試生產階段,啟用了6臺打印設備,每個月的產能約為600噸砂型、200噸鑄造。目前主營的3D打印產品為機械、能源、工業壓縮機、泵閥等,打印材料涵蓋石英砂、硅砂、陶瓷砂等,產品精度達到±0.35mm,即一粒沙的厚度。
記者了解到,中心后續將按規劃陸續增加4臺打印設備,“十四五”期間進一步釋放產能,達到年產1萬噸砂型、5000噸鑄件的產能的目標,并實現年銷售收入達1億元以上。
一條生產線21個機器臂 制鞋業刮起“智”造新風向
在中國鞋都晉江,如何運用高科技的力量把“做鞋”這件事做到極致?
作為本土企業,福建博璋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自主研發了配備21個機器臂的超級柔性智能制鞋生產線。這也是全國機器人用量最多的一條制鞋生產線。
智能機械制鞋車間
一雙鞋,從設計、選材到最終成型,需要經歷一連串復雜的生產環節,不同的鞋材所需的工藝也不盡相同。而博璋智能科技的這條生產線,幾乎所有的生產環節都能通過機械手臂、傳輸設備以及高適配性的軟件體系來完成。
鞋面處理劑控制系統
公司董事長陳文輝介紹,這套智能成型生產線搭載了線外3D鞋型建模仿真系統,可24小時無燈工作,21個機器臂各有分工,其中有2個機器臂在做產線模擬和軌跡,剩下的19個一起完成畫線、定點、鞋底處理劑、鞋面處理劑、鞋底膠、鞋面膠等工作。
針對傳統生產流程標準化難度大的問題,該條生產線內嵌了RFID芯片,該芯片能動態識別鞋型、鞋碼、左右腳,無需停工即可實現多種鞋型、不同鞋碼的同時生產和無縫切換,具有噴涂精度高、速度快、質量穩定、環保可持續等優勢。同時,公司還自主研發出廢氣收集處理系統,實現生產過程中的綠色排放。
對比傳統的生產模式,整條產線原本需要52個至57個人工,現在只要23至27個。普通員工經過一周到一個月的操作培訓,即可自主操作。根據測算,該生產線可減少約50%的用工,節省約30%的接著劑,一條生產線10小時可生產超過2300雙鞋。
這條科技感滿滿的生產線,從去年“出道”后,就引發了不小的反響,也得到了頭部鞋企的青睞。
智能機器人進行鞋底膠劑作業
“我在制鞋行業37年了,一路從幫別人打工到自主創業,自己辦廠才發現制鞋行業雖然人工密集,但招工越來越難,特別是年輕人不太愿意到生產一線。”打拼多年,陳文輝直面行業的痛點、堵點,嗅覺敏銳,下定決心要試水“機器換人”賽道,讓機器、軟件來替代制鞋行業中的人工。
2018年,他創辦了博璋智能科技,專注于制鞋機器人自動化領域的研發。為促進智能技術的迭代,陳文輝跟國內的院校、院士、企業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已累計投入近1億元用于產品研發。當前,這條超級柔性的智能制鞋生產線已升級到第6代,還在不斷更新中。
“泉州民營經濟發達,創業氛圍濃厚,讓我這位‘新泉州人’深受鼓舞。”陳文輝說,他非常看好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有信心繼續深耕鞋類產品的智能成型生產線的技術研發,助推制鞋行業形成新質生產力,不斷提高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記者手記】
在新質生產力這條賽道上,傳統產業一樣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可通過技術創新、數字賦能等方式,將其轉化為新產業、新動能。
當前,一場向“新”而生的變革,已在泉州這片創業熱土上拉開序幕。
近年來,隨著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產業集聚持續壯大,泉州已成為全省重要的機械裝備產業基地。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里,裝備制造業常與“粗放”等聯系在一起。但通過數智賦能,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產業已經大膽邁出煥“新”的步伐。通過轉型升級,國家智能鑄造產業創新(泉州)中心開創了鑄造行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新模式;“新泉州人”陳文輝敢吃螃蟹,從制鞋“跨界”到研發制鞋機器人……在“新”的驅動下,傳統產業中的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技術應運而生;在“新”的助推下,處在轉型關口的企業信心和雄心同在。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他們生動詮釋了泉州傳統產業在探尋新質生產力路上的發展實踐。我們期待能看到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