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蘇毓茹 洪方博濤 文/圖)10日下午,泉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市政協港澳委員、異地商會委員、特邀嘉賓座談會,12位委員和特邀嘉賓從不同角度為奮力建設“海絲名城、智造強市、品質泉州”積極建言獻策。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上,泉州市委書記張毅恭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各位委員和鄉賢致以問候,衷心感謝廣大鄉親始終關心家鄉發展、支持家鄉建設,為泉州各項事業主動牽線搭橋、集智聚力,作出積極貢獻。張毅恭表示,海內外資源力量是泉州發展的特色所在、優勢所在,希望大家充分發揮界別特色,圍繞產業發展、營商環境、招商引才、城市建設、民生事業等領域,積極建言獻策,貢獻智慧力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一如既往地推介泉州,多為家鄉架橋引線,帶動更多高能級項目、高端技術人才、產業資本匯聚泉州,實現共贏發展。
圍繞促進文旅經濟發展、拓展海外市場、數字賦能產業轉型、打造聚商聚僑引資新高地、營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等主題,委員和嘉賓們結合自身實際暢所欲言,提出一系列意見建議。
蔡尚碟在座談會上發言
中國阿聯酋和平統一促進會名譽會長蔡尚碟在迪拜創業十余年。他認為,對泉州制造業“出海”、跨境電商買賣、外貿企業來說,中東是一片亟待開發的寶地,泉州應加強與中東國家對接、深化貿易往來,在跨境電商、數字經濟、能源等領域開展合作。蔡尚碟建議,泉州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政策的扶持、宣傳和解讀,向企業釋放積極的信號,多組織企業到中東參加展會、考察市場,引導企業規范有序“走出去”,獲得更多與國際同行競爭、合作的機會。同時,應加強海外資源的整合,依靠福建阿聯酋總商會和當地僑商代表等,促成更多有意愿“走出去”的企業抱團“出海”,打通中東地區市場銷路,也通過與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等機構的互訪,為泉州引入資源。
張翠萍在會上發言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作為多年的法律工作者,市政協日本特邀嘉賓張翠萍十分關注海絲中央法務區泉州片區的建設。為此,她建議要加快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泉州片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法律數據庫、區域國際規則和法律查明服務中心,描繪“海上絲綢之路”法治地圖,組建海絲專家庫,引入知名律師事務所、仲裁調解和法律科技等法律服務機構,形成法律服務產業集群,為境內外主體提供多方位的法律咨詢、查明服務、多元化爭端解決及法治科技賦能服務。
許自福在座談會上發言
過去十幾年,市政協海外特邀嘉賓許自福一直在新加坡、菲律賓發展事業,泉州堅持發展為先、實業為本,邁入萬億GDP城市行列,令他深受鼓舞。面對新形勢下產業結構不優、大項目好項目接續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人才支撐不夠等矛盾,他建議泉州打好“海絲”牌、“海峽”牌和新“僑”牌。就如何打好新“僑”牌,許自福建議,要發揮海外泉籍僑親僑商優勢,利用南音、南戲、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藝等蜚聲海內外、獨具特色的“五南”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并持續開展“海外泉籍精英(家族、社團、新僑)故鄉行”活動,推動泉州與海外泉籍鄉親聚居的城市結好交流,擴大“朋友圈”。
蕭宗源在座談會上發言
“泉州的文化底蘊深厚、商業發達,是大部分臺灣同胞的故鄉,也是臺灣文化的原鄉,與臺胞融合具有絕對的優勢。”市政協臺商特邀嘉賓蕭宗源,在泉州投資創業已有20多年時間。蕭宗源說,要推動泉州至臺灣的空中航線直通成為首條國內航線,這樣既可以普惠臺胞,讓泉州成為臺胞進入祖國大陸的第一站,也有利于筑巢引鳳。同時,泉州既有的工業、文旅等產業,通過頻繁的人流、商流、資金流、物流交互,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此外,他還提出了推動高水平兩岸辦學盡快落地、進一步優化涉臺營商環境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