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福建泉州石湖港,無人集裝箱卡車往來穿梭,運送著進出口東南亞等地的標箱;石獅服裝城內,常能見到前來采買的中東商人;遍布的輕工業車間,生產著準備出口的貨物;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
石湖港內有船舶停靠作業
作為聯合國認定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曾經萬國通商,鮮花著錦。宋元時期,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13世紀末,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納漂洋過海來到泉州時,稱贊其為“光明之城”。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繼續創造新的歷史。
如今,這座城市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交流合作日趨緊密,憑借民營經濟發達、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優勢,再續“絲路”情緣,不斷譜寫“海絲”新華章。
從一艘船到一座港
“刺桐(泉州別稱)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象……”這是馬可·波羅記錄下的泉州。
想要真正認識泉州,還要從一艘船說起。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大大小小的福船安靜陳列。“倘若在海上,這船只可高大如樓,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底尖上平的結構適合破浪遠航,體現著中國精湛的造船技藝,也展現著泉州通向海外的壯闊歷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陳穎艷說。
福船資料圖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提供
泉州地區人多地少,百姓以耕田為生頗為艱難。為求生計,沿海的泉州人多下海貿易。唐時,泉州已是一個繁華的港口城市。宋元時,泉州成為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通過港口,裝滿香料、楠木、象牙等洋溢著異域芬芳的貨物,從遠航而來的“蕃舶”上卸下。同時,一艘艘滿載絲綢、茶葉、陶瓷的福船,又從泉州駛向遠洋。
一艘船,承載著泉州出海的輝煌歷史。而一座港,正在續寫泉州關于“海絲”的新故事。
距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數公里的泉州石湖港,泊位上的貨輪正在繁忙的裝卸貨物。
碼頭堆場上,核對員柯亦文正認真地核對進口入庫的石材單據。這里是東南亞最大的石材集散地,碩大的石料從海外運抵泉州,存放在堆場,等待運往全國各地,以供建筑、裝飾之用。
“石湖港有3公里長的深水港道延伸入蚶江港,海床為平底花崗巖結構,是天然良港,可供萬噸級船舶停靠,是良好的深水錨地。”柯亦文已在石湖港工作了13年。憶及往昔,他直言:“變化太大了。”
剛到港口工作時,柯亦文還是名裝卸工人,和工友們一起,從四面“鐵墻”的貨船艙底,將一塊塊重達幾十噸的石頭荒料,用鐵繩捆綁,通過巨大的吊機將其吊到碼頭拖車上,“過去設備比較少,很老舊,貨種也較單一,裝卸速度也較慢。”
石湖港俯視圖
搭乘“一帶一路”的春風,石湖港接過“絲路海運”的接力棒,成為泉州港最大的集裝箱航運物流作業區。
放眼如今的石湖港,泊位上巨大的貨輪停靠,高大的龍門吊正裝卸作業,無人集卡不斷穿梭在碼頭與泊位之間。“設備進行了更新換代,港口更智能,更美了。”柯亦文說。
今年2月,石湖港區5號和6號兩個10萬噸級新泊位正式投產,兩個泊位總長度850米,填海總面積約49萬平方米,設計年吞吐能力120萬標箱。泉州太平洋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傅毅強介紹:“投產后,相當于再造了一個石湖港,也讓石湖港區邁入年吞吐能力超300萬標箱的大型港口行列。”
泊位擴容,為更多貨輪提供了棲身空間。今年4月,由沃德菲航運公司運營的“中谷珠海”輪和新鑫海航運公司的“SINGAPORE”輪先后分別從石湖港出發,駛向俄羅斯圣彼得堡、馬來西亞巴生港,將嬰兒紙尿褲、發電機組、鞋子等貨物送往國外。當月,石湖港還開通了泉州一新加坡、泉州一馬來西亞兩條RCEP國際集裝箱航線,不斷擴大遠航“朋友圈”。
截至目前,泉州市累計已開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外貿航線18條。“石湖港外貿集裝箱航線當前覆蓋遠東、日本、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阿聯酋等國家的主要港口,使從泉州出口的外貿貨物輻射至全球。”傅毅強介紹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