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4日訊 (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通訊員 顏玉璇)為全力支持今年第5號臺風“杜蘇芮”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根據《泉州市做好“杜蘇芮”臺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實施方案》,開辟審批“綠色通道”,泉州市發改委提出6條優化審批服務措施。
實行“容缺審批”
采用容缺受理、線上服務、并聯審批等服務模式,對于在原址恢復重建、不改變建設地點、不涉及新增建設用地的項目,視情況給予容缺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意見。
實行“模擬審批”
打破原有“等地-批地-拿地-投建”的傳統模式,充分利用“等地到批地”環節的空檔期,運用“模擬審批”交叉開展項目前期工作,確保實現“拿地即開工,交地即發證”。
實行“合并審批”
投資5000萬元以下的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合并編制、審批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及概算,實現“三合一”。
實行“精減審批”
對投資在400萬元以下的一般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市、縣發改部門立即組織相關業務科室審核項目建設內容和投資,以項目建議書形式批復恢復重建方案,1個工作日內辦結,項目單位可依據項目建議書批復預算審核審批等有關手續。
實行“指導審批”
市、縣發改部門指定專人全程參與災后重建項目技術指導,邀請專家提前介入文本內容,跟蹤、指導建設單位、編制單位做好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文本編制,力爭由原來15個工作日壓縮至10個工作日內完成項目評審工作。
實行“幫代審批”
設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幫辦代辦”服務專窗,提供政策法規咨詢、前期材料準備、免費代辦協辦、審批結果答復等“一條龍”服務,“一對一”管家式指導,定制路徑最短、時間最快的審批方案和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