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他是不是中了狀元?”“不,他中的是榜眼。”9日,泉州市鯉城區(qū)第五實驗小學的教室里不時傳出驚呼和歡笑聲。原來,該校正在舉辦“我們的節(jié)日·中秋”活動。
“我們學校有88%以上的學生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大部分學生都沒體驗過泉州人傳統(tǒng)過中秋節(jié)的方式。今年我們讓各班老師給孩子們安排上,讓他們在校園里體驗一把有‘泉州味’的中秋節(jié)。”校長張江鋒介紹說,希望小小“新泉州人”在校園內感受到家的溫暖,盡快融入第二故鄉(xiāng)。
飛花令、趣味博餅、學習制作月餅……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該校30個班級的科任教師給孩子們準備了豐富的節(jié)目,充滿了過節(jié)的儀式感。其中,富有閩南特色的趣味博餅是每個班級的必備節(jié)目。
各個班級里,孩子們以10人至15人為一組,將小課桌拼成大桌。桌上除了有老師提前準備的節(jié)日禮物,還有一個大海碗。學生們依次抓取碗中的6個骰子擲入碗里,隨著“叮叮當當”的脆響聲,老師宣布相應獎品,其樂融融的場面,讓人感覺特別溫馨。
來自河南的李詩琪同學說,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博餅、過有“泉州味”的中秋節(jié)。由于從小在泉州生活,她早已把這座城市當成第二故鄉(xiāng),希望在校園內多了解泉州的習俗和文化。
今年12歲的肖閩璇是地地道道的泉州人,在參加活動時,不少來自其他地方的同學對泉州人過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非常好奇,爭著向她詢問。肖閩璇盡可能地作出解答,但她發(fā)現自己的知識儲備仍有不少盲區(qū)。她說,回家后會向父母學習,了解更多的泉州傳統(tǒng)習俗,以后能更好地為外地同學解答疑問。
“據我們了解,不少小小‘新泉州人’的心愿就是長大能留在泉州工作和生活。”張江鋒說,他也是一名“新泉州人”,來泉州工作27年,不僅熟知當地的傳統(tǒng)習俗,還能講一口流利的閩南語。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所以他希望能發(fā)揮學校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泉州。接下來,鯉城區(qū)第五實驗小學還將著力提升軟硬件設施,打造閩南文化墻、引入泉州特色的非遺文化,讓學生們在校園內便可接觸、了解閩南文化;同時,鼓勵教師在課后推廣閩南語,讓更多學生了解、喜歡這一方言。(記者 黃楓 通訊員 施遠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