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4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4日上午,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舉行“傳承‘晉江經驗’共享品質泉州”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市直單位專場。泉州市發改委主任廖良結、市工信局局長曾鐘遠、市人社局局長許長春、市商務局局長張小紅做主題發布,介紹泉州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發展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市發改委】超七成五的財力投入民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泉州堅持將超七成五的財力投入民生,加快實施民生補短板,開展“四心工程”、“民生XIN”行動,致力建設“幸福泉州”。十年間,泉州躋身萬億GDP城市行列,新增就業134.2萬人,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實現翻番。
十年來,累計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14.7萬個、中小學學位27.81萬個、醫療床位2.08萬張、養老床位4.4萬張,分別占現有總數的37.4%、20.6%、46.3%和88.2%,實現3.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8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群眾生活更加殷實。
深化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建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實現上海六院福建醫院掛牌運營,推動國家優質醫療資源入泉,大力推動、持續爭取泉州市中醫院、泉州市第一醫院創建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
在民生生態爭項目方面,生態流域整治獲得預算內資金20億元,中心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每年都在95%以上,主要流域和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22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泉州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大幅度提升。
【市工信局】工業總量約占全省1/3
十年來,全市工業總產值從9500億元躍升至2.4萬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646億元躍升至5758億元。工業總量約占全省1/3,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始終保持在50%以上,為全省、全市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泉州先后榮獲工信部“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首批“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第二批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泉州為“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的市”。
據介紹,泉州的千億產業集群從3個增加到9個,目前擁有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健康食品、工藝制品、紙業印刷和電子信息等9個千億產業集群;累計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37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77家,省級龍頭企業467家(次),擁有上市公司111家,獲批準保護的中國馳名商標159件,中國名牌產品46件,均居全省前列;有效推動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2021年泉州產業數字化規模達4833.9億元,2019~2021年產業數字化規模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
【市人社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99%
十年來,泉州堅持民生為本,著力抓好就業、社保、技能提升、權益維護等重點工作,讓勞動者在泉州安居樂業。全市共吸引就業人員440萬人,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9%以上,連續8年居全省首位;職業技能培訓和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注重就業服務,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34.2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2.5萬人;全市建檔立卡有意向貧困人員1萬人全部實現就業;來泉留泉的高校畢業生達10萬人以上,其中不少人在泉州成功創業、實現夢想。
注重社保兜底,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保體系,全市累計新增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50.2萬人次,總數達824.8萬人次;各項社保待遇穩步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同步調整,分別實現“十七連調”和“七連調”。
注重職業技能提升,全市培訓各類勞動者70萬人次,技能人才總量達98.5萬人;在全省率先授權給企業自主認定高層次人才、直接認定高技能人才,這兩項做法都在全國推廣,都被評為泉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最具獲得感“十大舉措”。
注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在全省率先建成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臺,累計監管發放工資275億元,惠及農民工37萬人次。
【市商務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列全省第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商務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推進商務民生工程,泉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列全省第一、全國前茅。
十年來,不斷推動商貿流通設施優化升級,已建成大型購物中心(城市綜合體)25個,各縣(市、區)圍繞大型購物中心培育核心商圈,規模效應逐步形成;推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發展,全市共有連鎖社區便利店800多家,構建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電子商務方面,泉州的電商網絡零售額占全省近四成。扎實推進農村電子商務賦能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農村網絡零售額1816.8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額1156.1億元,均位居全省首位,農村電商從業人員50萬人。淘寶鎮、淘寶村分別達到75個、304個,占全省40%、54%,數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二位和第五位。
目前,全市引導建設生豬、蛋(肉)禽、蔬菜的省、市兩級“菜籃子”基地121個,蔬菜和水產品日均交易量分別達1100噸和440噸,滿足全市日常需求。同時,健全完善應急調控機制,建立“12355”保供體系,應對極端天氣和疫情公共衛生事件等對菜籃子產品供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