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泉州、石獅、晉江、德化等地的陶瓷、樹脂類工藝品生產企業,形成了十分可觀的產業規模。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這些年此類企業謀求轉型升級,勇闖新路。近期,記者深入晉江、德化等地的樹脂、陶瓷類工藝品生產企業調查采訪,了解企業經營者的心聲,探求該產業的轉型發展之路。
產品出口面臨壓力
“眼下,樹脂工藝品生產企業面臨技術員工難招、出口壓力加大等困難。”昨日,易聯工藝總經理王錦琨對記者說,導致技術員工難招、出口壓力加大有四個原因:一是人力成本持續上升,一些員工希望有較高的工資收入,跳槽者不少;二是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和壓力;三是受經濟大環境下行壓力加大和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外需求和外單減少;四是樹脂工藝品都是手工制作,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對員工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對樹脂工藝品企業來說,目前對雕塑、開發設計類專業技術員工的需求較為迫切。
要贏得樹脂工藝品出口訂單的穩定,必須確保產品款式新穎、有獨創性。王錦琨表示,為了開發新產品,保持外銷市場地位,他們不斷地學習和研究,揣摩外國消費者的喜好和消費心理。樹脂工藝品生產企業的發展需要社會的關注,也需要有關職能部門的指導、扶持與幫助。
“兩條腿”走路謀發展
德化縣是我國陶瓷生產重鎮,陶瓷工藝品生產企業眾多,經過多年來的發展,該縣的陶瓷工藝品產業已具備一定規模。有一家以研發、生產、銷售德化陶瓷工藝品為主的老牌企業,重視陶瓷工藝品的研發與創新,擁有數十人的研發團隊,研發創新能力強,其產品主要銷往國外。該公司有關負責人陳孝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德化的陶瓷工藝品生產企業有一兩千家之多,產品銷售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這兩年受到宏觀大環境和新冠疫情的影響,陶瓷工藝品產銷量有小幅下滑。從出口形勢來看,為了應對海運費用上漲、疫情等不利因素,不少國外客戶把下半年所需的圣誕節工藝品訂單提前幾個月來下,這就使得德化陶瓷工藝品生產企業的上半年訂單顯得較為充足,生產也較為忙碌。由于國外需求有所下降,一些企業實施銷售轉型,由原來的以產品出口為主,轉為外銷與內銷相結合的方式,保持產量穩定,保住市場份額。
業內人士指出,陶瓷、樹脂工藝品產業是泉州的重要產業,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去年,泉州多處文化遺址成為世遺景點,這為泉州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優勢資源,而陶瓷、樹脂工藝品企業應在泉州旅游中做出新的探索。這類企業一方面要轉變銷售方向,變“單條腿”走路為“兩條腿”走路,讓外銷和內銷并駕齊驅、同時發力;另一方面,可加大文創力度,充分利用企業的研發能力,把泉州當地的南音、木偶、高甲戲等傳統文化和老君巖造像、市舶司遺址、天后宮、開元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化窯址、洛陽橋、安平橋、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等世遺景點元素與產品開發結合起來,給產品注入泉州特色、泉州文化,貼上泉州標簽,使產品銷售的面變得更廣、路變得更寬。此外,企業之間要團結協作、抱團發展,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使產業規模再上新臺階。圖為易聯工藝員工進行產品整理
?。ㄓ浾?尼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