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項目的22處遺產點中,就有一處是我國僅存的古海關遺址——泉州市舶司遺址。這對保護和修復中國海關歷史物證,傳承中國海關歷史文化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這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里,貨物堆積如山……”公元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對古城泉州如此描述。泉州是10—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度。
泉州市舶司設置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宋元國家政權設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其設置標志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開放口岸。市舶司專掌番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也就是承擔船舶管理、貨物監管、征稅緝私、招徠迎送等現代海關、商務、港務、外辦等職能。
泉州市舶司歷經兩宋、元、明三朝,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遷置福州,前后達385年之久。據海交史專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介紹,泉州市舶司一經設立,給當地海商提供進出口貿易便利,給朝廷帶來巨大的財富,泉州市舶收入占當時全國一半的市舶收入。
泉州市舶司見證了泉州在宋元時期“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漲潮聲中萬國商”“船到城添外國人”“梯航萬國”的繁榮景象,目睹了泉州港崛起為“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據《泉州海關志》記載,宋元明三代對海外貿易管理嚴格,國內外商人從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須先赴市舶司登記,凡從海外運貨抵港,要先經市舶司抽分博買,即征收關稅,否則沒收船貨并治罪。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饒,雜貨山積”。在元代泉州海外貿易更是達到極盛,泉州對外通商的國家和地區由南宋時的58個增至98個,進口商品主要以香料、藥物為主,出口商品則以絲織品和瓷器為大宗。而且最多時進出口貨物在四百種以上。
泉州海關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泉州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市舶司文化,不斷增強新時代海關人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同時,要結合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堅持防疫情和穩外貿并重,從海關歷史文化中汲取力量,不負歷史、不負韶華,主動融入泉州“海絲”先行區建設,為服務泉州口岸高水平開放、泉州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通訊員 黃忠族 方麗艷 記者 謝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