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片
江口碼頭位于泉州古城東南的晉江北岸,是泉州這一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產,與真武廟同為泉州重要內港法石港的珍貴遺存,是城郊連接古城的水路碼頭,也是連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轉運碼頭,反映了內港碼頭的功能構成和使用方式,其古船遺址佐證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術。
江口碼頭見證了泉州港的繁華歷史 (陳小陽 攝)
宋元時期,泉州港是“梯航萬國”的東方名港。往來于泉州港的眾多中外船舶中,有不少溯晉江而上,抵達泉州城郊的重要內港法石港,在漲海聲中裝卸吞吐、通商貿易。
法石港內的美山、文興、圣殿、廠口和富美等十多個碼頭,百貨山積、帆檣如林。如今,只有文興碼頭、美山碼頭有跡可循,它們被合稱為江口碼頭。
解鎖江口碼頭的前世今生,得從2003年的那次搶救性考古發掘說起。
考古發掘實證 碼頭自宋代建構沿用至清代
為配合沿海大通道建設需要,2003年5月15日—6月2日,福建省博物院考古所、豐澤區文化發展中心組成考古隊,對文興、美山碼頭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了近400平方米的面積,發現了宋元時期的青白、醬釉瓷片等出土文物。考古結束后,相關單位對碼頭構件進行歸安,形成一個遺址保護展示工程,2005年被列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興、美山碼頭位于宋代法石港港區內,是泉州城內通過晉江水系、連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轉運碼頭。《泉州文興、美山古碼頭發掘報告》指出,它們是泉州港眾多碼頭(渡頭)的其中兩個。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原主任陳鵬鵬說,根據發掘的情況推測,兩個碼頭自宋代建構以來,一直沿用到清代,或可說明在清代以前均處于統一的船舶管理背景下。
文興碼頭由花崗巖構筑而成,呈南北走向,從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底,為石結構斜坡階梯式的駁岸碼頭,是古泉州沿江的集群商業碼頭之一。碼頭上,“站立”了千年的寶篋印經塔,是宋代遺留下來的鎮風塔。江口碼頭與真武廟文物保護所工作人員張章明介紹,來往的船把它當作泉州灣引導航向的航標之一,也有船員出航前來這里祈求航行平安,頗具特色。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塔因風化剝蝕,身上局部有殘損、表面也為黃褐色,但依然保持著千年前昂揚的姿勢。關于它,還有一段故事。張章明說,它曾經倒塌,部分構件掉到江里。30多年前,一位村民游泳時踩到江底的一塊大石頭,打撈起來后竟是寶篋印經塔的構建之一“四面觀音”;又有一次,一位居民在搬家時發現了第二塊刻有“佛法僧寶”銘文的塔身構件。正是這兩次的失而復得,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美山碼頭現存部分長約30米、寬約20米,墩臺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斜坡石路,分別向南北延伸至江中;墩臺的基礎由下而上漸次內收,外側壁呈斜狀,適合晉江江水高潮位時停泊吃水較深的大型船舶。陳鵬鵬介紹,宋代時,船戶們到河北、山東、江蘇、長江流域販送棉花、木材等,也到廣東高州運載大米來泉州。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晉江人陳腆在廣東高州任太守,極力鼓勵高州商人販運大宗米谷入泉州港貿易,在美山設“高州會館”,以接應過往商客。
從《泉州文興、美山古碼頭發掘報告》可知,上個世紀50年代,因晉江上游金溪水庫的建成,晉江兩岸的沙灘被淤泥所代替,河床也增高。隨著江心中蕓洲的開墾,文興碼頭成為晉江及中蕓洲兩岸交通的渡口,至上個世紀90年代初才徹底廢棄。
古代來泉阿拉伯商人 在碼頭附近法石聚族而居
陳鵬鵬告訴記者,文興、美山碼頭是蘊含著“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歷史重要信息的實物例證之一。要論證這一點,必得說一說兩個碼頭所在地——法石。
法石交通便捷,上溯溜石、廠口(約五公里)可抵泉州城,下經蟳埔、后渚出岱嶼門,可泛海出洋貿易,既是一處天然通商良港,又是后渚港通往泉州城的繁華集鎮。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法石是泉州重要的海防要塞,官府于此駐兵戍守,以捍衛城郡安全。時任泉州太守的真西山,曾在法石設置法石寨,“造大戰船、添置水兵”,做到“內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成為泉州左翼水軍的三大要塞之一。
法石曾是阿拉伯商人的集居之地。執掌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壽庚,私屬海舶甚多,經營海外貿易數十載,曾在府城東北三十六度海岸(即今法石寶覺山上)建“海云樓”,以瞭望遣發海外之船進出。“此舉是沿襲了波斯商人常在海岸高處建南樓、以望海舶的傳統做法。”他介紹,其兄蒲壽晟,曾隱居法石一帶,建造了云麓花園,1978年在其園中發現的一方“曲水流觴”石刻便是明證。至今,云麓村民仍世世代代因襲祖輩種花傳統,特別是種植阿拉伯國家傳入的素馨花、茉莉花等異國花卉,用花和香料來敬奉祖先。現在法石及其附近村落的金、丁、郭、蒲、卜諸姓,多為阿拉伯后裔。
在美山天妃宮附近,有一處金厝山曠地叫西墓園,發現不少阿拉伯風格的石墓蓋,陳鵬鵬認為是宋元僑居法石的阿拉伯族葬地。1956年,法石天堂宮、天堂井附近發現用漢文、波斯文兩種文字書寫的“元郭氏世祖墳塋”,其先祖為阿拉伯人——伊本·庫斯·德廣貢納姆。“一個地方發現這么多的海外交通遺物,正是當時大批阿拉伯人航海來泉經商貿易、聚族而居法石的實物見證,而文興、美山碼頭是法石港的重要碼頭,許多阿拉伯人從這里走入泉州古城。”他說。
在海道建置管理上,法石明初設河泊所、清初設汛管理石獅、塘市等十二汛;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將軍請設海關。根據記載,泉州有稅口十處,法石海關口算其一,一直到抗日戰爭期間,因敵機轟炸,稅口才停止行政職能。
周邊造船巷等地名 力證曾為沿海重要造船場所
江口碼頭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重要文化載體之一,處處有跡可循。
明清時期,法石人外出泛洋經商貿易的比比皆是。以西班牙銀幣為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石出土多批明清時期流入中國的西班牙銀幣:1974年在坂頭村圣殿宮腳礦地掘出窯藏的、刻有“1779”字樣、系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銀元的148枚銀幣;1977年、1979年,在建東海糧站倉庫先后發現61枚、38枚;1984年出土一批達二三百枚之多。“這些銀幣,正是法石航海貿易繁盛的見證,也是對當時舉世矚目的大帆船貿易歷史的很好說明。”陳鵬鵬說。
宋元兩代,泉州是中國沿海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法石承擔著部分造船任務。圣殿、文興、長春、美山都是當時造船的場所,當地仍有地名沿稱造船巷、打帆巷等。據已故的吳清潭先生調查,清乾隆年間,法石十八戶船戶敬贈長春天妃娘娘一支華蓋,船戶陳阿婆擁有的商船船桅和家中的筷子一樣多,當地百姓用“大厝磚仔壁,商船十八只”來形容船商的富庶。
古船遺存,佐證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術。1976年中國農業銀行東海營業所挖掘水井時,挖出了類似船板的松木。1982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院、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經實地調查后,決定聯合對此古船進行發掘,“我當時也參與了這項考古工作。”陳鵬鵬說,經過4個月的發掘,共清理出古船后部的四個艙位,出土一批船舶構件和遺物后,又把船體重新覆蓋了。
夕陽西下,晚霞暈染天邊,如今的江口碼頭只成遺跡,但其承載的開放包容、敢拼善贏、求進思變的“海絲”精神卻永遠扎根于泉州這片熱土。(記者 吳麗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