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建主場活動在泉州舉行 40項非遺技藝引客來
四十個非遺項目,走進群眾生活。
■早報記者 張素萍 吳嘉曉 通訊員 蘇志明 李慶軍 文/圖
6月12日是我國第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政府聯合在泉州府文廟舉辦2021年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福建主場活動。
活動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以“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為主題,展現福建、泉州文物事業發展的成就和文物工作者的風采,宣傳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動員全社會關注和參與遺產保護,增強文化自信。
40個非遺項目 走進群眾生活
泉州源和堂蜜餞制作技藝、永春熟地制作技藝、永春釀酒技藝、英都麻糍制作技藝、崇武魚卷制作技藝、安海土筍凍制作技藝、泉州南音樂器制作技藝、泉州螺鈿制作技藝、泉州珠繡制作技藝……
為讓群眾充分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讓非遺走進群眾生活,當天,在泉州府文廟廣場,一個個非遺展位前人頭攢動,現場展出的40個非遺項目,吸引了眾多市民攜家帶口前來觀摩、體驗。
當天活動公布了第八批泉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第五批省級非遺傳承人名單并授牌。據悉,泉州刣獅、泉州木雕和以永春傳統制香技術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藝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35人入選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百名志愿者“講遺” 多部門聯動宣傳
活動現場,泉州市圖書館向泉州各縣(市、區)文旅局及平潭綜合試驗區文旅局負責人贈送書籍《泉州文物國保篇》《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據介紹,《泉州文物國保篇》由泉州老中青三代文物工作者歷時一年多時間精心編撰而成,全書共計10萬字,彩色照片400余幅,該書收錄泉州44處“國保”單位,圖文并茂。《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了“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參會學者論文32篇,內容包括泉州城遺址考古發掘研究、泉州城遺址出土陶瓷器研究等。
現場還舉辦了文化遺產保護聯動宣傳、“守護遺產、傳承文明”萬人簽名、“愛遺、護遺、講遺”一日行、百名泉州海絲史跡志愿者志愿講解等5項活動。據了解,端午假期三天,百名泉州海絲史跡志愿者在“泉州:宋元中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點提供志愿講解服務。除了主會場活動外,鯉城、豐澤、洛江、泉港、石獅、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泉州臺商區等12個縣(市、區)同時舉辦分會場活動,同步開展線上直播、非遺購物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