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泉州市一批口袋公園如玉珠般散落在大街小巷,不僅提高了城市風貌,更融入了城市“基因”,傳承記載了城市記憶,成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口袋公園的本質是微園林景觀建設,其廣受歡迎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回應民生關切、做優做美城市宜居生態環境的格局和行動。“打造‘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15分鐘休閑生活圈,開展了‘山水、文化、百姓’三大園林建設,建成城市綠道水線、山線和上百座口袋公園,為公園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市區南俊路建成的閩南小埕院,為市民提供了一處古樸別致的休憩空間。(陳起拓 攝)
現場走訪
去年全市建成口袋公園137座
不經意間,泉州人已不需要為孩子的周末去處犯愁。北江濱綠線10座公園漸次開放,出門就有口袋公園、綠地。這份獲得感、幸福感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以生態連綿帶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山水園林、文化園林、百姓園林”三大園林建設。2017年以來,全市累計新增園林綠地278.2公頃,累計建成城市綠道水線、山線176公里,僅去年就建成口袋公園(小游園)137座。
山水園林
“快生活”與“慢生活”一橋之隔
不久前,與浦西萬達廣場僅一座人行天橋之隔的北江濱公園浦西園開放,設有跑道、兒童樂園、各類球場。“跨過一座人行天橋,就能告別快節奏的城市生活,隨心漫步,回歸自然。”家住浦西一帶的市民余先生說。
浦西園開放標志著泉州市區北江濱五區十園的全面建成。起于黃龍大橋、連接到東海濱海公園的21.5公里綠道水線,串聯了北峰、白水營、田安、沉洲、汀洲、濱海、石筍、筍浯、浦西等10座公園,沿線還建起了數座人行天橋,連接“快生活”與“慢生活”。
管中窺豹,“山水園林工程”正是這樣一個涵蓋了泉州“四山兩江”(清源山、大坪山、桃花山、紫帽山和晉江、洛陽江)天然屏障和生態肌理的系統工程。結合山體修復、濕地保護和慢道建設,一大批山地公園、濕地公園和城市慢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中心城區山線綠道工程已完成兩期建設并實現局部閉環,13公里的內溝河綠道環線、21.5公里的泉州綠道水線(晉江北岸)業已全線貫通;泉港、晉江、石獅、南安、永春、臺商投資區等地的一批城市公園、慢道相繼建成開放。
文化園林
在遺跡修繕中喚醒文化記憶
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跡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豐厚遺產和寶貴財富。去年,舊泉州八景之首——小山叢竹公園復建開放,喚醒了一部分沉睡的歷史文化記憶,一時間刷屏朋友圈。
“小山叢竹對原址上泉州市第三醫院進行整體拆遷,并按照尊重歷史、還原本真、修舊如舊的手法,將閩南古建筑與閩南園林巧妙融合,再現小山叢竹的歷史神韻與昔日風采。”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王宏娥介紹。
與小山叢竹一道“涅槃”的還有中心城區臨漳門、德濟門、圣墓、真武廟等30余處史跡點,以及都督第、七中溝、王宮、古榕公園等一批古樹公園綠地。“激活口袋公園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尋常生活中喚醒泉州人的文化記憶和身份認同,使其更有生活氣息、特色魅力。”王宏娥說。
百姓園林
鄰里話家常的日子又回來了
城市建設,讓人住進了林立的高樓,提高了居家品質,淡化了鄰里人情。而現在,城市口袋公園的建設,架起了高樓間人們溝通交流的紐帶,你看,那溫情鄰里的舊時光又回來了。
——鯉城南俊北路的閩南小埕院。家住附近的王阿姨每天都要帶孫子來這里玩耍,“自從口袋公園建好后,這里幾乎成為大家每天的散步地,老年生活不再煩悶。”她笑著說。
——老城區古榕巷35號門前的許厝埕口袋公園。今年7歲的李泊然每天都要跟小朋友們一起在這里玩,這些玩伴既是李泊然的鄰居,也是同學。陪同的家長們也借此機會坐下來聊聊天、話家常。
這一幅幅暖心的畫面正是園林建設者們的追求與動力。近年來,泉州結合古城提質推進“古城植綠行動”,在街頭巷尾開展植綠、增綠、補綠和護綠行動,因地制宜建設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先后組織實施羊公巷—百源路—南俊北拓和花巷—古榕巷—三朝巷—舊館驛等2條歷史文化街巷的綠化補植,以及道路沿線13個重要節點的景觀營造,建成古榕巷、許厝埕、小酒量等30多個口袋公園(街頭小游園)。與此同時,市區所有公園圍墻悉數打開。
部門動作
花小錢、巧用勁、見成效
建好口袋公園,需要下定決心、巧用匠心,才能換來群眾舒心。
高標準高起點統籌推進。2016年起,我市就邀請國內多家設計院對中心市區開展綠化景觀整體策劃并生成綠化項目清單。2017年起,部署“綠化提升三年行動(2017—2019年)”,在全市掀起美化家園、改善人居的熱潮。2018年4月起,在全省率先開展綠化工程質量督查及景觀效果評價,圍繞6項指標進行評價、逐一打分,并邀請媒體全程參與、跟蹤監督。
避免大拆大建,推行“針灸式”綠化。在繁華街頭,通過拆除違章搭蓋、違章建筑還綠于民,同時將政府土儲用地、企業閑置地塊等進行臨時綠化。“利用濱江、濱海開闊地帶和成片的閑置地播撒花草籽,打造了多個網紅花海,對現狀大樹和長勢良好的樹木就地保留不折騰,長勢不良的樹木移植到苗圃繼續培育或作為在建綠地的背景林再利用,做到花小錢、巧用勁、見成效。”市園林綠化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會場聲音
建多建好 更要管好
市人大代表、市水利局副局長王逸民長期關注河湖水環境健康。他指出,一些地方創新沿河道建設口袋公園,將以往易堆砌垃圾的河道保潔盲區、重點段“變廢為寶”。他建議,各地要對重要河流、溪流進行摸底排查,廣泛征求當地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濱溪文化建設和水文化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讓每一個公園都凝聚民心民意。同時,要提高站位、拓寬視野,在重要河段、干流建設河湖主題生態公園,打造提升群眾環保意識的宣傳陣地,進而轉化為愛河護河的自覺行動。
市政協常委、民建泉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軍紅認為,要讓口袋公園成為“小而美”的高品質空間,不僅要建多建好,后期更要管好。“一要在規劃設計下功夫,達到藝術便民實用性的統一;二要在加強維護管理上下功夫,推行‘園長制’,組建口袋公園管理維護志愿隊,鼓勵熱心市民認養口袋公園植物、管理健身器材;三要加強宣傳教育,形成全民共管共治的共識。”她建議。(記者 林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