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泉州市部分紡織面料企業反映,他們接洽到了不少來自歐美客戶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中東等地區的分流訂單,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不過,由于大多數是中低端的紡織和面料產品,這些訂單能否真正落地泉州還有待觀察和后續談判。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些分流的訂單對泉州紡織服裝行業的影響整體有限,加大創新力度和努力向中高端領域升級,才是泉州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之路。
面對多樣化的市場供給,貨比三家是國際貿易的通常做法。
歐美客戶全球尋找生產企業
泉州諾思特紡織的張子社最近突然接到了從印度分流出來的紡織面料訂單的洽談要求。他說,“以前印度的訂單,我們是一單都接不到的。”據他介紹,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一些歐美終端客戶交付給印度紡織企業的訂單,出現了無法按期交貨的問題,“這些國外客戶現在下單做明年夏季的服裝,往年都會在9月前確定,但是今年到現在,他們還在全球尋找訂單生產企業。”
張子社不是泉州唯一一個接洽到印度分流訂單的人。據石獅市布料同業公會的一名負責人透露,近期他們的會員企業中,有不少都接到了來自中東、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流訂單的洽談,不過絕大多數是中低檔的面料。
據報道,今年9月以來,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紡織企業因疫情無法保證正常交貨,而歐美零售商為了確保感恩節、圣誕節銷售季節供貨不受沖擊,將多個本來在印度生產的訂單轉移到我國生產,其中毛巾、床單等產品訂單量較大。早在今年4月上旬,就有媒體報道,印度多個港口停擺,超5萬個集裝箱滯留。印度棉花加工及出口、棉紗布生產和銷售、服裝、外貿等整個產業鏈受到強烈沖擊,不僅紡服企業開機率大幅下滑、關門增多,失業率也不斷升高。
與此相反,我國紡織業下半年則迎來較好的復蘇。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1874.1億美元,同比增長5.6%,增速較1-7月加快1.3個百分點。8月,全國紡織品出口額147.2億美元,同比增長47%;服裝出口額162.1億美元,同比增長3.2%,實現年內首次月度正增長。
因此,對于這些所謂“分流訂單”,紡織業內人士普遍判斷是“應急訂單”。“我認為此類訂單更多還是應急之舉,轉移速度快,買家更看重價格、加工速度等因素。一旦印度生產能力恢復,國內生產成本優勢降低,訂單能否長期留在國內還需進一步觀察。”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團隊紡織業的研究員表示。
對泉州紡織業的影響很有限
雖然目前還在洽談,但是張子社認為,由于這些訂單普遍是中低端的產品,而國內目前的生產成本相比印度等地要高出不少,接單的利潤太低,所以真正落地的可能性不大。“最近國內棉紗等原材料價格上漲了15%,化纖也上漲了至少3%,這還只是原材料方面。人工方面,目前車工一個月工資要6000元,而東南亞地區只要700元。這些本來應該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生產的訂單,如果轉給我們生產,其生產成本將提高不少,國外很多客戶估計不能接受的。”
對此,泉州市紡織服裝商會秘書長施正植稱:“近日,我們也注意到有報道說印度的訂單轉移到了中國,但據我的了解,從全世界紡織出口大國來看,中國、越南、孟加拉、土耳其列前四位,印度最多排第五位,每年出口量在100億美元以下,因此,印度的紡織訂單量即使有部分轉移到中國,總體也是比較有限的。”
據介紹,目前印度生產的紡織品大多是中低端產品,許多年前我國的低端紡織加工已經轉移到東南亞了。印度的棉花一年只產三季,并且纖維比較短,只能生產中低端的產品,而我國的新疆棉一年可產四季,纖維也比較長。因此,印度的紡織業的成品遠不如我們。“所以總體上看,此次的所謂訂單轉移對泉州紡織行業生產的影響是很有限的。”施正植說。
還有一些紡織產業界人士稱,今年全球紡織行業整體并不樂觀,如果國外的疫情繼續發展下去,全球的紡織訂單總量將出現降低的情況。
冷冬有望助推紡織服裝消費
業界人士認為,當前面對多樣化的市場供給,采購時自然會貨比三家,挑選質優價廉又可靠的生產廠家和產品,國際貿易領域也是如此。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調整訂單生產、國際采購商根據生產能力選擇供應商,這都是很正常的市場行為。
石獅市布料同業公會一名負責人林榮庚稱,隨著后續的接洽,可能會有部分原先下給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紡織訂單分流到泉州來生產,這并不能帶來多大改變。未來如何長期屹立于國際紡織市場才是紡織人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應避免與印度及東南亞國家在低端市場拼價格,應抓住機遇,爭取在中高端面料市場有所突破。”
對此,福建省批發零售行業協會的一名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今年下半年的服裝消費出口已經出現拐點,促銷活動和冷冬或將助推服裝消費的增長。中國氣象局近日表示,預計今年冬天會形成拉尼娜事件,即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范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今年冬天的天氣變化將對冬裝的消費起到極大的刺激作用。”這名負責人稱,可以預見,隨著零售終端對服裝消費需求的加大,國內服裝企業的中高端訂單可能水漲船高。(本報記者 溫文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