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更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前夕,泉州出臺《泉州市文明行為促進辦法》,倡導文明交談、文明上網、文明出行、文明鄰里、文明經營、文明就醫、文明旅游、文明用餐、移風易俗等行為,對公共場所、公共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等領域的基本行為進行規范。近日,記者前往部分景區、餐飲企業、鄉村等地了解到,文明之風潛移默化吹進古城新城、街坊店鋪,街道更加整潔有序,勤儉節約氛圍漸濃,鄉村風氣更加和諧。
在開元寺門口,游客主動出示八閩健康碼,自覺排隊,佩戴口罩有序進入景點。
文明使者 讓古城旅游多了一份“文氣”
“來泉州玩了兩天,印象最深的是古城那股濃厚的歷史韻味,以及在幾百米范圍內的古城中竟然包容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這彰顯了城市的包容性。”來自漳州詔安的陳旭玲首次來到泉州,就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說道:“泉州還有一種自覺的文明,不管在哪個景點都會自覺排隊,聽不到大聲喧嘩,市民和游客的素質很高,以后還會再來慢慢細品。”
游客對泉州的“好感”,離不開古城講解員和義工隊的努力。他們不僅是活躍在泉州歷史街巷的文明使者,還是城市文明的“塑造者”。邱聯鋒就是其中之一。今年節假日期間,他志愿當起了古城講解員、文明勸導員。
“通過學習更多的古城歷史文化,我希望能夠盡可能地把泉州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首次來泉州的游客們了解泉州、愛上泉州。”邱聯鋒表示,在游客旅游過程中,他經常會提醒大家在一些室內空間,比如大殿內不要大聲喧嘩、古沉船禁止拍照,觀看景物時給別人讓出通道、避免擁擠,同時提醒游客把自己手中喝完的礦泉水瓶扔到指定的垃圾桶等。通過一個個細節,呼吁大家共同創造文明和諧的旅游環境,讓游客們對泉州有美好的印象。
據了解,像邱聯鋒這樣的古城講解員泉州已培養了170多名,成為活躍在古城大街小巷的文明使者。接下來,泉州市文旅局將通過開辦古城講解員技能提升暨文明旅游培訓班,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業務水平和文明服務的素質,增強導游積極倡導文明旅游、安全出行的意識,促進泉州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善糧”行動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一米一粟當思來之不易,請大家好好珍愛它們!”近日,位于豐澤區的一家茶樓積極響應該區“善糧”行動,在店內各區域擺放起了“節約糧食,文明就餐”的宣傳牌,積極倡導文明餐桌,杜絕餐飲浪費。
以視客如親的理念,為客人提供更優質更靈活的選擇,店內可按位點餐,并提供“半份、小份”菜品服務。該茶樓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為客人提供專業貼心服務的同時,建議客人適量科學點餐,按需取量,并提供餐后打包服務,避免菜品浪費。
據了解,為了切實將“善糧”行動落到實處,今年9月以來,領SHOW文旅集團從消費者、經營者、行業協會等多角度倡導合理消費,適量點餐,不鋪張浪費。同時發動旗下酒店餐飲板塊各企業向社會做出承諾:科學點餐,食在文明餐桌;健康飲食,珍愛每一粒米。引導餐飲企業和消費者共做“厲行節儉”的踐行者、爭當“光盤行動”的示范者、成為“善糧”行動的傳播者。
傳承家風 捐獻600萬元支持家鄉發展
10月1日,晉江市龍湖鎮埔頭村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捐贈儀式。旅澳鄉賢施志伴、施金雅伉儷情系桑梓,捐資600萬元人民幣建設埔頭文化廣場及周邊公園。
“這既是為了響應國家建設美麗鄉村的號召,回饋家鄉父老鄉親的厚愛,也是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對良好家訓、家傳、家風的傳承。這也是作為晉江人回饋家鄉應盡的一點義務,希望通過文化廣場的落成,激勵更多海內外鄉賢共同來關心支持家鄉的社會公益事業。”施志伴說道。
據了解,在文化廣場建設的一年多時間里,施志伴、施金雅伉儷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多次專程回鄉參與工程設計、規劃和建設,使工程能順利完成。文化廣場面積約6000平方米,配備有綜合大樓、娛樂休閑長廊、燈光球場、鄉村戲臺、兒童娛樂場等設施,是村民休閑、運動、娛樂的好去處,為村民營造了一處全民健身的活動空間,將有效提升龍湖鎮埔頭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
去年年底,施志伴還為世中運籌辦捐贈600萬元。他表示:“每每想到晉江能夠拿下世中運的舉辦權,都不由得為家鄉豎起大拇指。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家鄉需要,自己都愿意貢獻綿薄之力。”(記者 吳宗寶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