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國舉辦全國四項球類運動會,賽后,印尼羽毛球隊和中國隊打了一場友誼賽,中國隊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印尼隊球星王文教。這位祖籍福建泉州南安洪瀨、年僅20歲的小伙子下定決心:回到祖國去,提高羽毛球水平。
這一決定,不僅改變了王文教的命運,也成了中國羽毛球發展的加速器。半個世紀里,王文教帶出多位羽壇名將,獲得“新中國體育開拓者”的稱號、世界羽聯“終身成就獎”,被稱為中國羽壇教父。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黨中央決定,首次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王文教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如今已86歲高齡的他退休多年,卻沒閑著,時時關注、參與和羽毛球有關的事。
王文教近照 (家屬供圖)
1982年,王文教率隊勇奪湯姆斯杯。(翻拍)
放棄榮譽和家庭
突破重重困難歸國
1954年5月6日,那艘駛向祖國的巨輪拉響汽笛離開雅加達海港,帶著讓祖國羽毛球揚名世界夢想的王文教,盡管不知未來將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但他仍激動不已。
1933年,王文教出生在印度尼西亞。1944年10月的一個清晨,已關注姐姐家墻上羽毛球拍許久的王文教,終于開口向姐姐借球拍。從此,羽毛球占據了王文教的整個命運。
大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羽毛球運動傳入中國。新中國成立前,僅在上海、天津、北平、廣州舉行過羽毛球賽,但從未有過全國性羽毛球賽。新中國成立后,羽毛球運動很快成為我國體育運動的重點項目之一。
1953年,一個印尼華僑青年體育觀光團來到中國參觀、巡演,王文教也在這觀光團中。這些華僑球星的高超水平令國內羽毛球界和觀眾大開眼界。這一年中國舉辦全國四項球類運動會,賽后印尼羽毛球隊和中國隊打了場友誼賽。王文教發現,中國羽毛球的水平很低,剛獲得全國冠軍的運動員,都被他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運動會后,王文教他們還去沈陽、鞍山、撫順、北京、上海等地參觀。新中國廣闊的大地上,處處洋溢著青春氣息、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不停地撞擊著海外游子的心。
“我們既然有羽毛球的技術,就要回國把國家的羽毛球搞起來。然而這個決定讓我和我的家人從此分離。”王文教說,那場友誼賽深深觸動了他,于是他決定回到祖國來。
歸國談何容易,那時的王文教已是印尼羽毛球界的明星,回國意味著要放棄在印尼的一切榮譽和地位。此外,印尼有個規定:凡是計劃離開印尼前往中國的人,必須自愿簽名保證永遠不再返回印尼。王文教和陳福壽等華僑青年突破重重困難,寫下“永不回印尼”的保證書,終于在1954年5月踏上歸國之路。
一批愛國歸僑青年
成國羽發展的加速器
王文教、陳福壽、黃世明等華僑青年的歸國,成為中國羽毛球運動發展的加速器。國家體委在中央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前身)競技指導科成立羽毛球班,以他們四人為主組建一支“準”國家隊,并請他們訓練高水平的羽毛球運動員,王文教兼任教練和隊長。
在這幾位愛國青年推動下,福建省于1956年11月成立了我國第一支省級羽毛球隊。隨后,上海、廣東、天津、湖南、湖北等地也相繼建隊。王文教、陳福壽來到福建隊,他倆還合寫了一本《羽毛球》教材。到1958年,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成立羽毛球隊,都以這本教材為訓練指導。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福建羽毛球隊獲團體總分第一,王文教奪得男單、男雙兩項冠軍。
當時,以王文教為核心的福建隊是中國羽毛球的重要基地。1960年,湯仙虎、侯加昌等青年相繼從印尼回國,加入福建隊,迅速成長為中國羽毛球的新生主力軍,王文教則退役成為教練。王文教率領這支青年軍,所到之處連戰連捷。1965年,帶領國羽出訪歐洲,以快速打法和靈活多變的戰術,取得34場全勝的驕人戰績,中國隊被譽為“無冕之王”。然而那時的中國羽毛球隊無法參加國際羽聯的比賽,但在不同場合多次擊敗世界頂尖高手。
首次問鼎湯姆斯杯
榮獲9個世界團體冠軍
1972年,王文教負責組建國家隊,成為中國羽毛球隊總教練和男隊主教練。1981年中國加入國際羽聯。世界羽壇有一個男子團體賽的最高榮譽杯賽——湯姆斯杯羽毛球賽。
1982年5月,王文教率領中國隊征戰第12屆湯姆斯杯比賽,中國隊和印尼隊決賽相遇,經過兩天的激烈、兇猛的搏殺,最終中國隊以總比分5∶4實現大逆轉,首奪湯姆斯杯!賽后英國隊領隊這樣評論“這是湯杯舉辦40年來水平最高、最扣人心弦的比賽,能在1∶3落后的情況下連扳4分,中國隊創造了奇跡”。
“那一刻我們感覺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真是揚眉吐氣,我們很自豪。”王文教說,他們把湯杯蓋打開,把香檳酒倒進去,叫運動員一個個喝,他也喝。可惜那時沒有帶記者,沒能留下這樣的照片。當時英國女皇為中國羽毛球隊頒發了獎杯。
從1972年到1993年退休,21年的執教生涯中,王文教獲得過56個世界單項冠軍,9個世界團體冠軍。特別是1986年“湯姆斯”杯和第十一屆“尤伯”杯賽以及1987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世界錦標賽上,中國羽毛球隊分別囊括了男女團隊和單項全部桂冠,引起世界轟動。此外,他與同事一道,并培養出侯加昌、湯仙虎、韓健、陳昌杰、李永波等一批世界冠軍。
退休仍不忘羽毛球
愛國精神感動家鄉人
1985年國家體委授予王文教“新中國體育開拓者”稱號;2014年,王文教榮獲世界羽聯“終身成就獎”。作為妻子,曹女士當時陪同丈夫出席頒獎。作為家人,他們很自豪。自20世紀50年代歸國后,丈夫王文教全身心投入羽毛球事業,目前定居北京。
今年已86歲高齡的王文教退休20多年,但仍心系羽毛球事業。今年8月底的一天,記者致電王文教,他正奔赴內蒙古參加一個羽毛球賽事交流。電話中,對于自己為中國羽毛球所做的貢獻,只輕輕說聲“這是運動員該做的”。
王文教的父親是洪瀨大洋村人,后來移民印尼。洪瀨鎮僑聯委員王聰明稱王文教為堂叔。王聰明說,他們家族包括王文教一家很多人很早就移居海外,因各種原因,他們家與很多親人中斷聯系。直到今年年初,才聯系在印尼的親人。他跟王文教的聯系也是今年才開始。
王聰明說,2000年,他那居住在香港的大哥曾陪王文教回到洪瀨,那時他未陪同。其實更早些,王文教來過家鄉,但因找不到親人,就不了了之。“近些年我接觸僑務工作,才慢慢了解堂叔王文教的事跡,被他的愛國情懷、為國爭光精神深深打動。”王聰明說,目前,王文教在大洋村的祖厝還保存著,他們計劃在大洋村建立一座僑史室,收集他歷年的書籍、照片、榮譽證書等。(■記者 陳小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