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工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
近日,我市出臺《關于推進適應高質量發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以泉州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需求為導向,健全黨管人才、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支持的工作機制,完善產業工人招引、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措施,促進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增強生產服務一線崗位對勞動者的吸引力,實現產業工人“招得來”“用得好”“留得住”,解決產業工人“量”與“質”的問題,努力為“五個泉州”建設提供更充足、更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支撐。
拓寬渠道 把更多產業工人引進來
針對重點專項任務“摸清產業工人需求與缺口,解決用工問題”,《若干措施》提出摸清產業工人供需情況、持續開展招工引才和不斷創新招工引才方式等一系列具體措施,推動產業工人“招得來”。
在現代化泉州建設發展中,如何吸引產業工人來泉干事創業?《若干措施》明確,實施“543招聘行動”,組織500家規上企業,赴40個以上省內外勞務輸出重點地區舉辦高級人才(技工)招聘會,力爭每年為企業引進3萬名以上崗位急需勞動力;實施“111行動”,引導100家以上規上企業與省內外100家以上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對接,力爭每年與各類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畢業生達成就業意向1萬人以上;通過實施“萬名產業急需高校畢業生引進行動”,建立高校畢業生數據庫,實施“泉籍高校大學生”導流項目,落實安居保障政策,力爭每年引進產業急需本科及以上高校畢業生1萬人。
據市人社局統計,今年1月至5月,我市已組織159家次企業赴省內外22個地區開展用工推介活動,引進市外人力資源約2.8萬人;引導159家企業與81家院校、人力資源機構開展對接,達成就業意向2300多人。
在就業服務方面,我市將創新招工引才方式,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信息網絡,爭取省人社廳支持我市開發本地化人力資源信息系統,通過一點登錄實現全市人力資源信息實時查詢、匹配,打通用人單位與求職者及時匹配通道的堵點難點。同時,組織企業與外地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培訓院校直接對接,借助專業機構幫助企業招工引才。對為我市企業引進取得大中專院校、職校、技校學歷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勞動力,或熟練工的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給予每引進1人1000元的獎勵補貼。
科學評價 讓產業工人干勁十足
產業工人招引來泉后,如何真正“用得好”?《若干措施》從穩定、培養、評價、使用等入手,提出了支持企業穩定用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創新產業工人評價方式、做大做強做優本土職業教育等具體措施。
產業工人想扎根泉州創業,但缺乏資金怎么辦?《若干措施》明確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對個人提供最高30萬元、對當年新招用符合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人員數量達在職職工數25%(超過100人的達15%)的企業提供最高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并給予財政貼息50%。截至6月14日,我市已發放貸款315筆、3487萬元,另外已通過審核233筆、2545萬元。
在產業工人評價上,《若干措施》提出制定急需緊缺技術工種目錄,把急需緊缺工種技能人才納入市高層次人才體系。鼓勵優秀產業工人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或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支持全市100家規上企業開展人才自主評價試點,并進一步拓展至其他規上企業、有條件有特色的中小企業,從產業工人中發現、評價、使用優秀技術工人和技能人才。
“誰用人,誰評價。”2018年我市確定恒安、安踏、永悅、八馬等31家納稅額超千萬元的龍頭企業,作為首批自主評價高層次人才試點,對為企業作出突出貢獻、但無學歷的“老師傅”也給予認定為高層次人才。
針對部分產業工人對技能提升的需求,我市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若干措施》明確,引導企業積極開展崗位適應性培訓和在崗技能提升培訓,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組織新招用人員和新轉崗人員參加培訓,對取得中級、高級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的學徒每人每年給予不少于4000元補貼。
提高待遇 讓產業工人扎根泉州干事創業
感情留人、事業留人,還需要待遇留人。《若干措施》圍繞增強我市產業對工人的吸引力,從工人最關注的保障、待遇等入手,進一步鼓勵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增強生產服務一線崗位對勞動者的吸引力,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經濟待遇。鼓勵企業在工資結構中設置體現技術技能價值的工資單元,或對關鍵技術崗位、關鍵工序和緊缺急需的技術工人、技能人才實行協議工資、項目工資、年薪制等分配形式,提高技術工人、技能人才工資待遇。鼓勵企業制定技術工人技能要素和創新成果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推動技術工人享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關政策。鼓勵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實行技術創新成果入股、崗位分紅等激勵方式,穩定提高收入水平,激發產業工人學技能強素質、憑技能提待遇。
——社會待遇。持續推進落戶、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化、便捷化,為在泉外地產業工人提供同等市民待遇。落戶方面:全面放開戶口遷移限制,全面落實落戶“零門檻”政策,吸引外來產業工人落戶。子女就學方面:落實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入學政策,有序推進中小學、幼兒園項目建設,保障外來工子女就學。住房方面:按需增加公租房實物供應,同時建立健全公租房貨幣化保障機制,盤活空置公租房,對符合條件的公租房保障輪候對象發放住房租賃補貼,支持外來工自行租房。衛生健康方面:支持外來工持社會保障卡在泉就醫,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政治待遇。重視在優秀產業工人中推選“兩代表一委員”、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青年五四獎章、“三八”紅旗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等。探索實行高技能領軍人才在工青婦等群團組織中掛職和兼職。鼓勵企業吸納優秀產業工人參與經營管理決策,按程序擇優選拔進入企業領導班子或擔任中層管理干部,適當提高產業工人在職工代表大會的代表比例。
——勞動保障。今年以來,市人社局加強工程建設領域源頭治理,與住建部門等聯合出臺《泉州市工程建設領域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和工資專用賬戶管理實施細則》,已有287個建設施工項目開設工資專戶。今后,我市將圍繞落實“強基促穩”三年行動,推進晉江、石獅全省和諧勞動關系綜合試驗區試點建設,不斷完善治欠保支工作機制,構建和諧勞資關系。
——工匠精神。大力宣傳優秀產業工人的先進事跡,推廣絕招、絕技、絕活,深入挖掘更多貼近生產、真實感人、有代表性的工匠故事、技工技能人才典型,展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新作為、新風采、新面貌,不斷提高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激發廣大產業工人煥發勞動熱情,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記者 吳宗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