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這份被看作“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施工藍圖”的方案,不僅明確了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也為我國職業教育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4月12日,教育部發布《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省(區、市)激勵措施實施辦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
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保持和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教育是根本保證,其中職業教育為大多數群體提供了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業保障。近年來,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技術技能人才的缺乏逐漸形成制約。各地紛紛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以期具備大規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為當地經濟服務。
泉州是制造業大市,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高素質勞動者日益缺乏。為突破人才屏障,泉州撥付專項資金,出臺政策,不斷推動校企協同育人,激發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探索現代學徒制,組織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取得一定成效。本報推出相關報道,希望對各方有所助益。
連續9年領跑全省經濟的泉州,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
近年來,泉州探索出一條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與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全面合作的產教融合特色之路。通過大力推進協同育人、協同辦學、協同創新,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在實踐中探索破解校企合作“一頭熱”、人才供需“兩張皮”等現實難題。
頂層設計 構建產教融合政策體系
根據當地人社部門的摸底數據,未來三年,泉州市重點產業人才需求量將達26.28萬,其中制造業的需求量約20萬。作為人才培養大本營的泉州本地高校、職業院校每年的畢業生有7萬名,其中七成在泉州就業。
面對巨大的供需“剪刀差”,泉州除制定港灣計劃,加大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外,更是立足本地,著力做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2016年,泉州全省首設市級職業教育發展專項資金,計劃每年投入8000萬元,重點引導高校、職業院校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主動對接和服務泉州產業轉型升級需求,2018年投入資金增到9000萬元。
除資金保障,泉州從頂層設計上加強統籌實施,建立市、縣兩級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市級由市長擔任總召集人,分管工業的副市長擔任常務副總召集人,分管教育的副市長擔任副總召集人,側重從產業轉型升級角度抓職業教育。出臺《泉州市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意見》《關于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動全市高校與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建立校企戰略合作關系的實施意見》《泉州市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工作要點》等一系列文件,初步形成產教融合政策體系。
政府層面的作為,契合了產業轉型、企業發展和高職教育提升的現實需要。其頂層設計和較為完備的政策體系為破解校企合作中的“一頭熱”現象奠定基石,起到黏合劑和推進器的作用。
當前,泉州正在努力爭取國家發改委支持泉州試點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計劃通過改建、擴建、重組等方式,首批篩選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重點項目23個,總投資額37.9億元,實訓工位3.7萬個。
產業學院 職業教育邁出新步伐
近日,黎明職業大學安踏運動產業學院揭牌。這個由校企共建共享的實體發展學院,意味著泉州職業教育在深化產教融合方面邁出新步伐。
據黎明職業大學副校長余大杭介紹,學院以運行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為定位,以安踏鞋服典型產品為載體,整合黎明職業大學材化專業群、鞋服專業群、商貿專業群等優勢資源,合作開設4至5個專業,按安踏不同崗位對員工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形成系列培養方案,規劃在校生1500人左右。
前些年,校企合作中的“一頭熱”,成為很多高職院校面臨的現實問題。而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有更多的主觀意愿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泉州注重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引導支持高校與重點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實現行業企業全方位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
“經十幾年發展,安踏已成為世界級多品牌體育用品集團,人才培養是支持安踏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安踏集團助理總裁吳志誠告訴記者,安踏作為辦學主體,和高職院校共建產業學院,這在鞋服行業是個創舉,安踏愿意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作出貢獻。
“學校與安踏共同構建‘學、訓、研、產、用’五位一體的實體發展學院,是校企合作的深化延續和領域拓展,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學校的專業優勢,也有利于深度對接企業的產業需求。”黎明職業大學校長黃世清說。
“黎明職業大學和安踏跨專業組建運動產業學院,不僅是強強聯合,也是泉州產教融合的一個新樣本。”泉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毛偉雄說,截至目前,泉州共有9所高校與32家企業共建24個產業學院。
加強創新 突破投資主體制約
作為一個產教融合的新樣本,安踏運動產業學院在合作模式和運行模式方面進行了創新:學院在黎明職業大學黨委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學院理事會由5人構成,其中黎明職業大學3人,安踏2人。學院設立教授委員會,涵蓋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等職能,由13人組成,雙方共同推薦產生。采取“黨委領導、院長負責、教授治學、集體討論”模式,充分保障高校和企業的深度參與,做到共建、共管、共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需從合作機制和運營模式上大膽創新。而要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專業資源優勢,則需要突破投資主體和人力資源配置上的諸多制約。
為此,泉州進行專題調研,并進一步明確強化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的具體措施:一是推動校企聯合開展招生、專業建設、實訓實習、質量評價、畢業生就業創業、協同科研攻關等,建設校企合作示范項目庫。二是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支持企業以購買服務、委托管理等方式參與公辦職業院校辦學,鼓勵校企合作共建非獨立法人的產業學院,推動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覆蓋全產業鏈的職教集團,支持骨干企業、行業組織、職業院校等共建多元投資主體職教集團。三是加快推進市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并拓寬投融資渠道,多種形式吸引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建設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四是鼓勵和支持校企共建一批新興產業工程研究中心、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實習實訓平臺和職工培訓中心等,提升職業院校科研服務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水平。(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