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2017年1月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加快全市垃圾分類處理利用的決議》,彰顯了泉州對垃圾分類處理利用這一民生問題的重視和決心。今年市兩會期間,垃圾分類工作依然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
現狀
試點范圍逐漸鋪開
從黨政機關大院、居民小區較為單一類型的試點對象,逐步擴大至醫院、農貿市場、商業綜合體、學校、酒店、工廠、社區等,近年來我市將中心市區垃圾分類列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去年配套專項資金910萬元,先后出臺相關規定,對大件垃圾、園林垃圾、有害垃圾全過程管理進行規范,并不斷探索各種分類模式。
“大分流”“小分類”,是我市垃圾分類工作的兩個主要發力方向。記者從市垃圾分類辦了解到,2018年,中心市區大件垃圾處理站共分類轉運處理大件垃圾1539噸,中心市區園林廢棄物綜合處理場焚燒爐分類轉運處理園林垃圾5500噸,實現大件垃圾“大分流”。在“小分類”方面,我市85個市直黨政機關和390個事業單位全部啟動垃圾分類;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共有57個單位(小區)開展垃圾分類;泉州開發區全區域整體推進垃圾分類。中心市區累計參與居民約2.4萬戶,共計7萬余人,分類收集可回收物677噸。
為了更好地讓垃圾分類觀念深入人心,我市有關部門也在嘗試轉變原有單純靠第三方企業開展垃圾分類的工作模式,探索社區自管、社企聯合、社區物業共同實施等多樣化垃圾分類模式,發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加強生活垃圾源頭分類。
豐澤區福新花園城小區實現高層撤桶,居民將垃圾分類后投放至樓下對應的垃圾桶。鯉城區伍堡社區推行垃圾分類網格化管理工作,逐步撤除沿街垃圾桶,提供預約上門回收等便民服務。
雖然我市在垃圾分類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知識宣傳普及、硬件設施建設、垃圾分類立法等方面,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隨著近年來電商、物流的快速發展,我市市民生活垃圾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快遞包裝物,比如黃板紙、膠帶、塑料泡沫等,垃圾分類有難度。如今,我市大部分快遞垃圾并沒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是直接被焚燒或者填埋,僅有部分黃板紙得到回收利用。
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中心市區垃圾處理產業園、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等一批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比較滯后,則對我市推進垃圾分類“大分流”和“小分類”造成較大影響。
建議
立法推動工作落實開展
正在召開的市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垃圾分類提出建議,推動立法、硬件建設、選擇分類模式是大家關注的熱點。
全民參與,才能將垃圾分類工作不斷推向深入,九三學社泉州市委員會在《關于加快推進我市垃圾分類工作的建議》中提出,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多部門共同參與促進形成社會共識;立法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明確各方職責,依法監督;擴大試點范圍,加快推廣工作;加大中后端硬件及設備投入,加快終端場地建設。
我市的垃圾分類收運、管理系統需要完善。市人大代表、晉江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長張開端建議,改造當前垃圾轉運系統,按照垃圾分類后分揀、拆解、資源化回收、市場化交易運營、無害化處理等要求,建立收運及分級、分類管理系統,并納入各級網格化城鄉管理系統全面推動落實。
以法規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在北京、廣州、廈門等城市已有先例。豐澤區政協在《關于制定<泉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的建議》中提出,通過制定《泉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做到全市統籌、多措并舉、重點突破,進一步提高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水平,確保垃圾分類管理可持續、有序發展。
北京、上海等地已改為推行干濕分類。市政協委員、泉州市教育局教育資源配置中心副主任王鴻燕建議,在我市嘗試推行垃圾干濕分類。如北京的“大小桶”,小桶放廚余“濕”垃圾,大桶放“其他”垃圾。干濕分類符合市民生活習慣,更易于操作。(泉州晚報社記者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