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改革開放拉響汽笛,泉州這座沉睡的古城率先蘇醒,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闖出了一條在全國獨具特色的鄉鎮企業發展路子,也由此開啟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新篇章。
泉州網1月5日訊 地貧、缺水、人多,讓泉州對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比很多城市都來得更加深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改革開放拉響汽笛,泉州這座沉睡的古城率先蘇醒,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闖出了一條在全國獨具特色的鄉鎮企業發展路子,也由此開啟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新篇章。1994年,泉州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7.79億元增至375.97億元,在全省各地市中的位次從第五位首次躍居全省第一,成為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初,晉江鄉鎮企業生產即食燕窩。(陳世哲 攝)
上世紀90年代初,在鯉城浮橋外,鄉鎮企業工人加工膨脹螺絲。(陳世哲 攝)
經濟飛躍的背后,是泉州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每當發展處于關鍵時刻,都堅定地扮演工業化的推動者、保護者、管理者和引領者。在政策的護航下,鄉鎮企業依托僑鄉優勢蓬勃發展,成為泉州GDP迅猛增長的強大引擎。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國內不少地方還在進行著“姓資姓社”討論時,泉州已經用開放的意識敲開改革大門。1980年,晉江縣委頒布《關于加快發展多種經營和社隊企業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允許社員集資辦企業,允許企業雇工,允許集資企業股金分紅,允許推銷產品提成等,幫助民企在所有制單位里找到了掛靠的合法身份,拉開了泉州農村工業化的序幕。
在當時“放、幫、促”措施作用下,晉江等地的股份合作制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帶動農村經濟乃至整體國民經濟的躍升。到1985年,泉州市鄉鎮企業總產值達16.6億元,工業總產值比重開始超過農業,產業結構由“一、二、三”格局向“二、一、三”格局轉變,告別了以農業為主的時代。
1986年撤地建市后,泉州緊緊抓住中央賦予福建省“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有利時機,把“打好僑牌,以外向型經濟為主”作為發展經濟的主攻方向,積極“了解僑情,爭取僑心,吸引僑資,運作僑力”,提出了“僑港臺外都歡迎,大中小項目一起上”,致力創辦三資企業和鄉鎮中外合營企業,把民營企業推向國際市場。鄉鎮企業通過“并、聯、靠”,逐步走上集團化、外向化、科技化、名牌化發展路子,步入迅速擴張的快車道。
1988年,泉州市政府連續3次制定有關扶持外向型經濟、發展三資企業的政策。1989年,泉州頒布《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六條補充規定》,政府部門帶隊組團出國參展、招商、辦新聞發布會,全市掀起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熱潮。1989年至1991年間,共批準外資企業2000多家,是前8年總和的5倍多。1992年和1993年,三資企業得到迅猛發展,外資來源拓展到東南亞、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1993年,泉州就新辦三資企業1514家,創下歷年引進外資企業數量的最高紀錄。
改革開放春風拂面,為愛拼敢贏的泉州人、泉州企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他們將敏銳的觸角伸向紡織、皮革、服裝、食品、建材、陶瓷等各個行業、領域,將腳步跨出泉州、福建,乃至走向世界,在風起云涌的草根創業時代,書寫下一段段傳奇。
涓滴成海,活力奔涌。1994年,泉州市地區生產總值(GDP)達375.97億元,首次躍居全省首位。在當年中國農村發展道路(晉江)研討會上,“泉州模式”上升為中國農村工業化樣本,與蘇南、溫州、珠江模式并稱為農村發展的“四大模式”。
回眸改革開放歷程,泉州始終牢牢抓住發展這一要務,在解放思想中尋求突破,由東南沿海默默無聞的農業地區躍升為名揚海內外的“民辦特區”“民營經濟樂園”。2017年,泉州市實現GDP7548.01億元,連續19年領跑全省。面對轉型升級“后半場”考驗,泉州正以“滾石上山”勁頭,加快構建傳統、重化、高新三大產業板塊,朝著2020年躋身“萬億元GDP俱樂部”的目標發起沖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