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第三醫院從鯉城區開元街道模范巷遷往泉州臺商投資區后,舊址大門緊閉,院內的“泉州八景”之首“小山叢竹”遺址、歐陽詹祠堂、弘一法師圓寂處等文史古跡,也暫不對外開放。對此,不少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整合三院舊址內的文史古跡,打造多元文化休閑中心,重現人文勝跡,再添古城魅力。
一對上海夫婦尋訪弘一法師足跡慕名而來
當年的溫陵養老院,弘一法師人生的最后一段時光就在此度過。
現場走訪
史跡深藏小巷舊院 上海游客難尋覓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三院舊址,大門緊閉。經過與保安的一番溝通,記者終于進入院內。
門診樓旁立著一塊略顯滄桑的石牌坊,牌坊前有塊石碑。通過掃描石牌坊后面的泉州語音導游二維碼,記者了解到,這就是當年“泉州八景”之首“小山叢竹”的遺址。石碑是泉州市人民政府1984年在這里立的,碑上載: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后人思恩,即在其“種竹建亭 講學其中”之處以朱熹手書刻石、立坊以紀。
在“小山叢竹”石碑幾步之外,有三間名曰“晚晴室”的老屋,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駐錫泉州的最后居所。弘一法師獨愛夕陽,常對夕陽冥思,自號“晚晴老人”,因而三間老屋也被稱為“晚晴室”。
在門診樓墻壁上,貼著一個泉州語音導游二維碼,用手機一掃,原來門診樓是在歐陽詹祠堂舊址建起來的。據語音導游介紹,歐陽詹祠堂又名不二堂,廳堂上方原懸后人集歐陽詹字而制成的“不二”巨匾,楷書,黑底白字。“文革”期間,歐陽詹祠堂被徹底破壞。如今,“不二”巨匾與一方形供桌,收藏于泉州府文廟。
這時,保安帶著一對老夫婦走進院內,對記者說:“這兩位老人來自上海,慕名而來,剛好你們在,我就讓他們進來了。”兩位老人走到“晚晴室”前,頗為激動,不停用手機拍照。老伯告訴記者,他姓姚,今年65歲,帶著老伴一起來泉州尋訪弘一法師的足跡。“這是我們第三次來泉州,三次都是為弘一法師而來。”姚老伯說,第一次來泉,他們去了開元寺、承天寺,第二次去了清源山,第三次他們來到“晚晴室”。
“太難找了!”姚老伯坦言,他們根據網上搜索的信息和周邊市民的指路,尋覓了許久,才找到這個地方。姚太太補充道:“如果以后這里能敞開大門,對公眾開放,那該多好啊。”
姚老伯還建議,如果以后這些史跡能對外開放,應該在現場發放一些相關的宣傳資料,并安排一些講解員,“好好呈現這一獨特的人文景觀,將為魅力泉州古城增添一份厚實的歷史文化積淀”。
代表委員建議
打造休閑文化公園 增加古城文化內涵
“大師風范,高山仰止。”市人大代表、安溪縣作家協會主席、安溪縣文化館副館長許素彬告訴記者,自己一直景仰弘一法師,多次到開元寺、承天寺、凈峰寺、杭州虎跑寺,追尋大師蹤跡。“泉州多處留有大師遺跡,在大師圓寂之處‘小山叢竹’建造多元宗教文化休閑公園,有利于增加古城的文化內涵。”
市政協委員、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法一認為,“小山叢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泉州的“老八景”,也是泉州難得的一處人文景觀。歷代名人多于此讀書講學,影響深遠。“小山叢竹如果能規劃為文化公園,對泉州來說是一張很好的文化名片,也為周邊居民提供一處休閑的好去處。此外,弘一大師圓寂于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大師不僅是律宗祖師,而且其音樂、篆刻、書法造詣對后人也影響巨大,泉州若能善用弘一大師的這些文化遺存,對于宣傳好千年古城會有很大幫助。”
部門回應
辟建小山叢竹公園 明年年底投入使用
去年9月,泉州市出臺《泉州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實施方案》,在古城范圍全面啟動12項修復計劃和“七個一”工程。
政府牽頭主導,“古城雙修”實施古城風貌保護、古城文化遺產保護、古城基礎設施提升、古城旅游提升、古城家園共造、古城業態活化等六大工程,修復古城水系、修復綠化系統、修復交通環境等12項修復計劃,重點推進一園、一區、一河、一街、一路、一厝、一站等項目。其中,“一園”即將三院舊址辟建為小山叢竹公園,同時整合崇福寺、城隍廟等周邊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一定規模的多元宗教文化休閑區。
目前,“古城雙修”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小山叢竹公園項目計劃2019年年底完成全部建設并投入使用。(記者 許雅玲 吳宗寶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