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車15天一次全身體檢
泉州市區公共自行車的運營方,是泉州市微笑自行車有限公司。“小黃人”能夠健康上街,離不開他們的日常調度與保養。
“中山公園站缺車,我們馬上出發。”看到手中平板電腦顯示,中山公園自行車只剩20多輛,調度代理課課長危宇斌立即下派兩名調度員前往。
每天,調度人員24小時都在上演街頭“排車布陣”,他們將現有站點分為3個區域,每個區域分別安排一輛調度車、兩位調度員進行日常巡查調度,將車輛資源合理分配。工作人員會在后臺監控各站點的情況,一旦發現某個站點現有車輛少于原先車輛的70%,便立即組織增補車輛。同樣的,一旦發現某個站點車位即將爆滿,調度人員也要立即把車輛取出,統一綁在旁邊或者載走,方便用戶還車。
“小黃人”每天都需要保養,維修代理課長張明烽熟練地將打氣泵連接到自行車上,一邊查看打氣表,一邊麻利地檢查車輪胎壓,看到胎壓計上顯示的數據達到65~75帕間,便將打氣泵接入另一輛車的輪胎上。“給自行車充氣,是我們維護人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張明烽說,輪胎對騎行車輛的舒適度十分關鍵,為給市民提供更好的騎行體驗,他們在打氣時,每輛車的胎壓控制在65~75帕,這是經過反復測試得出的最佳胎壓區間。
除了打氣,還要檢查車輛零件是否完好,包括坐墊是否被割壞、剎車系統是否靈活、停車柱檢查,以及及時對老化的零件進行更換等。“我們與調度人員一樣,將站點分為三區域,每輛車15天一次‘全身體檢’。”張明烽算了算,平均下來,每天維護人員需完成對100輛自行車的檢修。
“一般一輛車10分鐘內能修理完,我們會選擇現場直接修理。若超過10分鐘,便把車輛送維修中心。”張明烽說,維修中心位于冠亞凱旋門附近,目前因自行車投入使用時間較短,并未發現嚴重破壞現象,但也常會看到許多小傷痕,主要發現車鈴鐺受損,坐墊被割,擋泥板折斷等。(海都記者 柳小玲 攝影 黃謹 編輯 劉榮寅 視覺 長旺 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