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游覽區將打造“古街+古橋”的文化之旅(張九強攝)
歷經歲月洗禮,安平橋仍散發勃勃生機。(張九強攝)
有一年,德國諾伊施塔特市友人來到泉州,行至洛陽橋,一旁的泉州學者告訴他們:中國有首歌叫《精美的石頭會唱歌》,而這里的每塊石頭都會講故事。友人興致大發:“寫在哪里?”答曰:“就在你的腳底下。”
在泉州,要論故事最多的古橋,洛陽橋與安平橋當仁不讓:一座是“天下第一橋”,一座被稱“天下無橋長此橋”,千百年來,她們記載著先民的血汗和智慧,承載著泉州人過去的回憶與深情,更見證泉州城發展的歲月變遷。
追溯歷史
千帆過盡名橋不朽
“橋上的七亭九塔,橋下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蠣。”始建于1053年的洛陽橋,乃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所建,長達6年的建造歷程譜寫了世界橋梁史上濃墨重彩一頁。為應對湍急水流,能工巧匠們發明“筏型橋基”;為加固橋墩,工匠們又創造出“牡蠣固基法”,古今中外前所未有。橋梁建成后,南來北往的官紳商賈,不再受制于水深流急的洛陽江水,馬可·波羅在描繪彼時梯航萬國的刺桐城時,更是特別提到其“風檣林立”、“舶貨山積”的繁榮景象。
與洛陽橋一樣,安平橋在泉州海外交通史上也有著重要地位。據明代《安海志》記載,古時安海人善海上貿易,宋元時期,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
今日面貌
休閑旅游取代交通功能
根據2009年泉州市公路局編撰的《泉州橋文化》所統計,經宋、元、明、清,泉州古代建筑的各類橋梁共609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為100余座。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因交通所需而興建的這兩座著名古橋,也因更為發達的現代交通,在人們的出行記憶中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旅游和休閑的功能。
繼南安水頭鎮五里橋公園建成開放之后,眼下,晉江安海鎮在建的安平橋文化公園正抓緊施工,記者昨日在現場看到,目前水面開挖已經完畢,綠化等工作正加速推進,平靜的水面上不時能夠見到幾只白鷺起舞。屆時,隨著安平橋兩岸管理的到位,一些違建、占地等現象也將得到更加有效的整頓。近期,文保部門還將啟動幾十年來首次對安平橋橋體的全面體檢,制定全橋長期性的管養方案。
在洛陽橋游覽區,近幾年來,當地也通過籌集資金修繕寺廟、宗祠,加強景區景點建設和完善配套設施等,推動景區游客量逐年上升。
觀點碰撞
樓盤附庸 景區主體
業內人士有一種觀點認為,古橋公園的未來發展或可結合周邊房地產開發進行:依托古橋公園打造宜居環境,又利用物業費等作為公園維護費用,形成一種循環。以晉江安海鎮為例,臨近安平橋的區域,近年來已悄然崛起了新的樓盤。
對于上述觀點,市政協委員、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主任孫亞宏有著不同的見解。在他看來,古橋公園不應只成為市民公園,作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見證,兩座古橋的保護開發更值得在旅游上做足文章。“水域整治、興建公園體現了地方政府對古橋保護的重視。建公園容易,養公園難,若能以古橋為核心建設旅游景區,不僅能夠弘揚文化,還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這些經濟效益又能用于加強古橋保護。”
他建議,在不破壞文物、不改變文物現狀的情況下,政府部門應適當放開甚至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民間資本涉足文物保護開發領域。“讓企業來建酒店、小吃商品一條街,吸引海內外游客,讓旅游收入成為景區保護的一大保障。”他也指出,泉州缺乏旅游營銷的人才,要做好古橋旅游資源的開發,人才是關鍵。
探索建議
整合周邊旅游資源
“打造旅游景區,只有一座橋顯然是不夠的,需要根據現代人的口味來規劃建設,讓游客有得玩有得看。水頭有鄭成功陵園、天心洞、飛瓦巖、白蓮寺、楊肅紀念館,把這些旅游資源串聯、整體開發,一定能吸引周邊和外來的游客。”作為南安水頭人,市人大代表吳培增如是期待。
類似的探索已現端倪。去年,洛陽橋游覽區國家“AA”級旅游景區的申報工作啟動,古街與古橋捆綁所打造的文化之旅令人期待。古街即洛陽三里古街,擁有雕花的門廊、歲月潤澤過的紅磚、《康定情歌》作者吳文季的故居,儼然一幅泉州舊日風情畫卷。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研究員黃真真也很期待“古街+古橋”的組合,她還建議可將木偶、南音、影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入,加之洛陽本地剁肉丸、芡薯粉等特點小吃,“祭海神”等民俗活動,旅游資源的有力整合定能帶來規模效應。
不過,記者近日從泉州臺商投資區獲悉,由于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與國家級文物保護間存在矛盾等諸多因素,洛陽橋游覽區申報國家“AA”級旅游景區的工作暫時擱淺。
更多期待讓“長虹臥波”盛景依舊
不論是洛陽橋還是安平橋,皆因“跨海”、“雄偉”而聞名,但今人所見,卻往往難以想像當年的雄渾。“這就體現不出兩座橋在泉州海絲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吳培增認為,兩座橋的保護與開發,應始終不忘確保周邊水域的開闊,“除了進一步拓寬水域之外,在景觀建設上,更要注意不要造成遮擋,橋才是主角,文化公園應為配角,要盡可能讓五里長橋的雄姿還原在今人面前。”
無獨有偶,孫亞宏也認為,近年來,洛陽橋兩岸仍有不少居民將生活垃圾、動物尸體等拋進紅樹林,不僅破壞濕地生態,也抬高了河床,若聽之任之,洛陽橋恐變旱橋、危橋;同時他還提出,在保護洛陽江畔紅樹林的同時,還應注重考慮洛陽橋的生存環境,勿讓紅樹林的生長影響到這座千年古橋的橋基。黃真真也坦言,文物部門沒有執法權,只有當地政府與相關部門都加倍重視,加強宣傳引導和執法力度,方能遏制種種破壞古橋的不文明行為與違法行為,使古橋得以屹立在更久遠的歲月長河中。
【他山之石】
潮州廣濟橋
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位于廣東潮州城東門外,始建于公元1171年,因其位于“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臺,為當時交通、貿易的中心,并形成了熱鬧非凡的橋市,是古代商賈云集、文人稱頌的“粵東奇橋”。2007年,潮州市按照明代風貌重新修復了廣濟橋,恢復了“十八梭船”的啟閉式浮橋,修復了橋上的十二座樓閣和十八座亭屋,并為之加上匾額與對聯,同時沿江打造旅游環境,作為旅游觀光步行橋對外售票開放。
羅馬米爾維奧橋
意大利古都羅馬市中心以北,有一座建于公元前206年的米爾維奧橋,它是羅馬最古老的橋。橋的燈柱上纏滿鐵鏈,鐵鏈上掛著幾千把“同心鎖”,成為一道“愛情風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情侶慕名來掛鎖。然而,越來越多的鎖嚴重威脅了古橋的安全,為了保護古跡,羅馬市政府想出了主意,定期派出志愿者將燈柱上的鎖清理到鋼柱上,于是,“愛情風景”上又添“愛情使者”。(記者 葉舒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