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灘涂搞養殖 紅樹林遭毀”追蹤
暫緩承包合同 將做紅樹林損失評估
昨日,洛江萬安街道聯合區林業、農水等部門叫停平整灘涂行為
閩南網8月3日訊 紅樹林,既可吸引深水動物棲息繁殖,又能有效固岸防堤、凈化海水,有“天然養殖場”和“海上森林”的美稱。
平整行為雖已被叫停,不過還是有20多棵紅樹被毀
黑線范圍為保護區的實驗區,而該灘涂剛好部分處于實驗區內(圖中畫圈處)
然而因水產養殖需求,近兩個月來,在洛陽橋畔,有約90畝灘涂被承包戶平整,其間共有20多棵紅樹被毀。雖然該灘涂系社區集體所有,出讓屬于招標承包,也兼具海域使用權,不過因為該灘涂部分處于洛陽紅樹林濕地保護區的實驗區,養殖需經海洋漁業部門審核批準,并在泉州灣河口濕地管理處和橋南社區指導下作業。
而該承包戶并沒向泉州灣河口濕地管理處報備,所以街道、林業暫停其平整行為,并就開發事宜提出“三不”。
昨日上午,洛江萬安街道聯合區林業、農水等部門聯合執法,正式停止平整灘涂行為,將承包合同暫緩,并將作出受損紅樹林的損失評估,以便進一步追責。
紅樹林都有哪些品種,泉州的又屬于哪種?泉州灣河口保護區一帶紅樹林保護現狀如何,有哪些管理難點?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如何更好地保護紅樹林、保持生物多樣性?就此,昨天記者采訪了泉州灣濕地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紀華鋒。
進展
叫停平整作業
暫緩承包合同
昨日中午12時許,記者回訪位于洛江古橋北段的這處灘涂。暴雨下,那成片的紅樹林依然翠綠,但那臺原本停在河中央的挖掘機已不見蹤影。一名頭戴斗笠的村民,正深一腳淺一腳,踩在泥濘狼藉的灘涂地里勞作。
原來“紅樹林被毀”一事引起了洛江區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洛江區萬安街道聯合洛江區林業、農水部門已于昨日上午,組建執法隊與森林公安赴現場執法,現場叫停平整灘涂作業的同時,暫緩原承包合同。此外,林業局介入該事件究責調查,將20多株紅樹被毀的相關資料送交損失鑒定,借此明確民事或刑事責任。
洛江區農水局局長王永泰介紹,洛江萬安街道橋南社區雖具備核發的海域使用許可證,允許承包戶的養殖行為,并明確所處位置為保護區實驗區和離岸區域。但承包者應按照《泉州灣河口濕地升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規定》通知的相關要求,并在泉州灣河口濕地管理處和橋南社區指導下作業。
據泉州灣濕地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紀華鋒介紹,依泉州市政府相關規定,若在實驗區內進行養殖,需經海洋漁業部門審核批準,但前提是需要林業局主管部門同意,其間就要求對其養殖方式、類種搭配等方面進行生態評估。但自2007年至今,紀副主任從事該管理處工作至今,從未接到這樣的申請。
“養殖不等于破壞生態,但要有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紀華鋒說,合理養殖方式有利于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的健康,但需要在管理處和社區指導下作業。
延伸地處紅樹林北界造就獨特種類
據了解,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晉江和洛陽江的入海口,于2003年9月24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總面積7008.84公頃,其中包含洛陽紅樹林、桃花山海濱水禽和公式埔槍城河口濕地生態3個核心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灘涂濕地、紅樹林及其自然生態系統。因其特殊的地理氣候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先后被列入“亞洲重要濕地”、“中國優先保護生態系統”和“中國重要濕地”名錄。
目前世界上的紅樹林植物有20科,27屬,70種。中國有12科,16屬,27種和1變種。不過泉州灣紅樹林只有3科,3屬,3種,即桐花樹、秋茄、白骨壤,而且普遍低矮,多在1米到2米之間。
紀華鋒介紹,這主要是因為泉州處于紅樹林的北界,其較寒的氣候造成樹木的獨特種類和高度,也恰恰是這獨有“特色”,讓泉州灣的紅樹林具備了極高的科研價值,如今已被確認為國家生態定位研究站。
威脅主要來自外來物種和離岸養殖
據了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互花米草等作為外來物種被引入泉州,它們的生長卻極大地影響、遏制和收縮了紅樹林的正常成長,成了紅樹林迄今最大的“敵人”。因不能使用化學藥劑,目前主要采取“刈割法”的物理方式,通過對這些草種根系的腐化,為紅樹林的形成保駕護航。
目前,人為破壞紅樹林行為,在泉州已得到很好的治理效果。但邊緣不當養殖的行為,卻成為影響紅樹林成長的一個因素。紀華鋒說,在保護區周圍,許多村民仍延續著水產養殖、人為開發等用途,但因不屬于保護區范圍內,其不當養殖方式,管理方很難對其糾錯。
紀華鋒解釋,在某些地區,“門前海”、“祖宗海”觀念根深蒂固。集體所有灘涂地與保護區用地都有交集帶,造成管理困難。如果能明確用地權屬問題,對于更好地管理將非常重要。
出路擴大保護區范圍規范開發養殖
如果動植物活動空間變大,可以擴大保護區范圍嗎?
紀華鋒說,保護區的范圍,按照相關規定首先是保證保護區范圍不縮小。他介紹,變化保護區范圍,可依據當地具體情況如重點工程項目等,在進行系列調查、評估后,可對其進行適當調整。如需要擴大原有或變更之外的區域,需要專家論證提案,再由相關部門評估、審核該區域生態價值,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考慮。
另外,針對實驗區等受保護區域如何才能規范開發、養殖等問題,紀華鋒建議,可借由辦證予以解決。他解釋,在辦證期間,經營的養殖、開發方式就必須經過如林業、農水、海洋漁業等部門的評估,其層層的規范條件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影響因素。
紀華鋒還說,目前,相關部門正在醞釀紅樹林景觀規劃的設想,并已開始對開發區域進行選址,以更好保護紅樹林濕地。
□相關鏈接
保護區內可養殖
但禁止破壞行為
《泉州灣河口濕地升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規定》通知是在2009年11月18日由泉州市政府印發執行。通知中明確規定,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原有居民由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組織遷出并妥善安置。規定公布前已在核心區、緩沖區從事種植、養殖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組織遷出;已在實驗區從事山地種植、放牧、水產養殖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與保護區管理處及當地社區(村委會)簽訂生產守則,規定種植、養殖的種類、方式、規模及從事種植、養殖活動的人數。
在保護區內禁止擴大原有種植、養殖范圍及改變種植、養殖方式。其中,實驗區除兼具核心區和緩沖區的活動項目外,還可以進行參觀、考察、旅游、原有物種種植、養殖及保護區管理處批準的其他相關活動,但禁止開展嚴重影響水動力環境和破壞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本網記者 史國亮 謝明飛 見習記者 陳瑩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