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洛江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
建設幸福河湖
打造宜居宜業新城
日前,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出《宏觀政策精準發力 推動經濟向好向優》報道,聚焦洛陽江流域山水生態屏障整治修復項目。該項目由洛江策劃申報,將以洛陽江流域治理為主軸,統籌山、水、林、田、湖等生態系統,推進流域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對提升地區生態優勢、促進生態價值轉化,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起到積極作用,可獲中央、省級財政專項補助資金近7500萬元。
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夯實生態文明底色的關鍵,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洛江持續深化河湖長制,扛牢治水興水政治責任,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不斷推進洛江區河湖面貌提檔升級,全區水環境治理成效明顯。2024年度,洛江獲評河湖長制考核“優秀”等次(全市第二名)。
2024年,洛江完成河市、馬甲流域綜合治理總河長約8km,完成馬甲第二水廠改造提升及中北部管網鋪設進度90%。完成管網排查1026.38km、錯混接點3873個、污水管網建設18km、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項目13個、排口整治鞏固提升141個,常態化開展9條內溝河、5條河流水質監測及辦理排水許可證715戶。與此同時,完成洛陽江數字孿生流域平臺建設,實現“人防”治水向“數字”管水轉變,走出一條洛江特色“智慧治水”的新路子。
聚焦“增綠提質”
提升全域生態“顏值”
時下的洛江,道路兩旁綠樹成行,公園綠地星羅棋布,盡享盎然春意,城市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相融的畫卷徐徐展開。
推窗見綠意,轉角遇風景。近年來,洛江通過全域增綠、見縫插綠、提質煥綠等系列舉措,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持續扮靚城市空間,讓市民在家門口盡享生態福祉,城市“顏值”與居民幸福感實現雙提升。
洛江通過大力推進“五化”提升工程,推進“百姓園林、山水園林、文化園林+門戶廊道”建設,讓城市綠化、道路綠化與沿線生態資源相結合。2024年,全區實施“綠化”提升工程項目12個,計劃投資4030萬元,完成陽江公園二期建設,新建、改造“口袋公園”8個,實施萬虹路(河市中學—馬甲新庵嶺)、河西路、洪四村路口等城鄉主次道路綠化提升,打造4個區級鄉村建筑風貌提升示范村和3個市級裸房整治示范村。
此外,洛江還扎實推進造林綠化,著力提升森林質量、生態穩定性和固碳中和能力,2024年全區完成森林經營面積8109.7畝,其中:植樹造林827.6畝(松林改造提升)、森林撫育6593.8畝、封山育林688.3畝。目前,全區林地保有量2.2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152.853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4.48%,長期保持全市前列。
探索“生態+產業”
融合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馬甲鎮永安村蝴蝶蘭莊園,只見花農們正有條不紊地開啟新一年花卉的培育種植,基地內一派繁忙景象。“我們去年種的已經銷售一空,今年將加大培育力度,提高供應量。”永安村黨支部書記杜振忠介紹道。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洛江積極探索生態產業發展新路徑,引導永安村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培育發展蝴蝶蘭種植支柱產業,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近100個,帶動60多戶村民增收,增加村財收入50多萬元,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洛江區自然資源局林業管理股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的永安村已成為泉州地區規模最大的蝴蝶蘭開花株標準化生產基地。
永安村蝴蝶蘭產業發展是洛江不斷探索“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洛江區立足資源稟賦,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積極探索綠色富民產業模式,將生態優勢作為興產業、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之一。從河市鎮的鄉韻鹿境、新告村網紅露營地,到羅溪鎮的森林公園、秉尚石斛等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再到虹山鄉的“油菜花基地”“生態茶園”……一批批綠色產業的發展崛起,正讓洛江的生態優勢轉變成“富民資本”。
同時,洛江通過發展林下經濟、苗木經濟、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創新“生態+”“旅游+”“文化+”“健康+”林業新業態,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目前,洛江區林下利用林地面積達3.26萬畝,實現林下經濟產值超2.4億元,擁有森林休閑旅游——森林人家9家,其中三星級以上森林人家3家。新建林下種植基地7個,面積200畝,新建林下養殖基地6個,面積150畝,養蜂500箱。石龍谷獲得國家級自然教育基地稱號。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如今的洛江,天藍水清、綠意盎然、空氣清新……處處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讓百姓的幸福感不斷滋長。這畫卷,勾勒了洛江生態文明建設的清晰路徑,也繪濃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幸福底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珍稀 “訪客” 西黃鹡鸰現身 泉州鳥類家族2025-04-11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