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講陶夫人騎虎救公婆,打跑瘟神救助村民的故事……”每到周日下午,中山路花巷口都格外熱鬧,“泉州講古”如期開講。一張小方桌、一塊驚堂木,不論是奇聞軼事還是閩南俗語,講古人娓娓道來,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駐足聆聽。
據了解,“泉州講古”活動由鯉中街道辦事處主辦,于去年12月啟動,邀請泉州市“閩南講古”非遺傳承人高菲菲和鯉城區東門實驗小學高級音樂教師王睛熹常駐表演,她們都是泉州廣播電視臺閩南語頻道嘉賓主持,也是資深“講古人”。活動于每周日下午在花巷口表演,至今已開展了5期,講述了“鎮撫司巷”“伍夫人巷”“梅石開狀元來”等故事,受到了市民游客的廣泛好評。
“由于講古地點在中山中路,所以我們選取了一些古街巷故事,還挑選了一些具有故事性又帶教育意義的閩南俗語。”王睛熹告訴記者,每次開講前,她們都會提前分工,一位講街巷故事,另一位則主講閩南俗語,“我們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古城、走進古城,也希望帶動更多人,特別是小朋友學習閩南俗語。”
“街道舉辦這樣長期、可持續的活動對閩南語的傳承和弘揚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高菲菲表示,講古是閩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傳播閩南語的重要渠道,在講古中,她們不僅會分享閩南俗語,有時候還會教閩南童謠,不少家長朋友特意帶孩子過來聽講,“通過講古的形式分享古城故事,傳播閩南文化,更容易被市民游客接受,還能引起更多人對傳承閩南語的重視,也能激發學習閩南語的興趣。”
近年來,鯉中街道持續深化閩南文化的挖掘與利用,全力讓閩南文化在新時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街道以中山路、西街、通政巷、狀元街等知名街巷為依托,結合清凈寺、南外宗正司遺址等世界遺產點,廣泛開展漢服踩街漫步、“遇見古城美·相伴過中秋”閩南特色表演快閃等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大力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閩南文化的傳播發展離不開人,更離不開年輕人,我們希望通過各類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打造特色IP,吸引更多年輕客群和新經濟業態,助力古城‘破圈’年輕勢力。”鯉中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員介紹,春節假期,街道還將在大年初三到初五持續開展“泉州講古”活動,讓更多游客在濃厚的節日氛圍中,感受世遺之城的深厚文化底蘊。
來源:鯉中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