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至19日,泉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召開。會議期間,鯉城代表團的人大代表們認真審議討論了市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等,圍繞未來泉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緊扣“打造海絲名城、制造強市,加快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目標任務,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聚焦產業創新發展、教育、醫療、城市片區改造、城市精細化管理等熱點問題展開熱烈討論,迸發智慧“火花”,為泉州發展建言獻策。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代表們都提出哪些建議?
劉林霜代表(鯉城代表團團長):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聚城暢通”工程,將開工建設站前大道鯉城段南延接池峰路段、池峰路南延伸至鳳池路,進一步打通串聯斷頭路網,提升通行能力。當前,鯉城正全力實施江南新區城市現代化戰略,隨著繁榮、興賢等片區更新改造,作為一重環灣快速路的站前大道鯉城段將不堪重負,建議及時將鯉城站前大道南延至泉三高速納入二重環灣快速路建設項目,加快暢通中心城區與環灣各組團間的快速連接,進一步提升環灣中心城市的集聚度、承載力和輻射力,助力泉州邁入高品質、快速化、便捷化的新時代。
蔡思紅代表: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作關乎民生福祉和城市品質,建議加快推進公共智慧停車設施建設,與2021年將施行的《泉州市機動車停車管理條例》相適應,與城市精細化管理要求相匹配,同時,建議運用“互聯網+停車”模式,建設集指揮決策、停車監管、運營服務、數據共享為一體的城市智慧停車綜合管理平臺,解決城市停車難題。
洪澤生代表:
中心市區缺乏老年體育健身活動中心和標準化的老年門球、地擲球、氣排球“三場”活動場地,建議結合城市更新行動,統籌考慮老年體育健身場所、標準化“三場”活動場地建設,創建老年康樂健身家園。同時,在制定中心城市建設和用地規劃時,建議為教育、體育、衛生、公園、綠地等公共配套用地留足空間,補齊公共設施建設和用地短板。
潘燕燕代表:
第三產業對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建議我市把第三產業的發展擺上更加重要的議事日程,全方位打造更優環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泉州、留在泉州;重視抓好旅游產業發展,全市統籌,高起點謀劃推進,加強山海協作,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壯大。
黃輝燦代表:
隨著“海絲泉州”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不斷提高,泉州獨特的歷史人文和民俗風情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企業家來泉旅游、考察,這對我市旅游接待能力帶來新考驗。建議出臺配套扶持政策,助推國際星級酒店招引、落地等工作,支持商業大類用途項目功能調整,完善民宿審批辦法 健全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提升國際旅客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林清泉代表:
古城文化底蘊深厚,文旅資源豐富,如何在保護傳承古城文化中合理利用,推動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建議結合古城街巷綜合提升工作,充分挖掘盤活現有資源,有針對性地布局古城業態,綜合運用政策引導和市場運作等方式,對古城范圍內的業態進行調整優化,使之更符合城市品質化建設需求。
曾奕明代表:
建議我市加快發展高端醫療設備生產和制造產業、生物試劑行業,引進國內醫療龍頭行業,推進產學研用結合,促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醫療水平提升,聚焦聚力智慧醫療發展,最大限度滿足居民群眾日常醫療需求,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吳建川代表:
繁榮片區棚戶區改造范圍包括繁榮大道及北側棚戶區,預計在未來三至五年內有大量新增人口入住。但附近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待片區開發后,將面臨教育資源緊缺問題。建議協調市直教育資源在繁榮片區落地,進一步優化片區教育環境;借助市直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企業、項目入住,推動該片區城市次中心核心城市景觀帶早日形成。
鄭芳卉代表:
文化是泉州的核心資源,期待泉州文化走出去,多元文化引進來,不斷提高泉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建議加強海峽兩岸文化、民俗交流與宣傳;同時,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規范非遺傳承人評選,探索通過建設“非遺一條街”等形式,培育古城文旅業態,推進非遺文化合理利用,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李良毅代表:
當前泉州正處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時期,建議強化市區聯動,按照全市產業一盤棋原則,積極引導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重大項目及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抓緊建鏈、強鏈、補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黃麗玲代表:
強化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建議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地方立法,進一步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使失信聯合懲戒有法可依,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自覺落實誠信要求,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