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好、產量高,這是菜農們對農產品最淳樸的期待,“他們的到來,讓這份期待成為現實。”提起科技特派員,鯉城區浮橋街道企業與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吳梅農贊不絕口,夸他們是“做得了科研,下得了田地”。
林金秀是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蔬菜研究開發中心的副研究員,2018年,林金秀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開始服務于延陵果蔬開發基地,他和研究團隊共同指導菜農科學增施有機肥,示范推廣穴盤育苗技術,進行綠色防控技術指導,切切實實為農業生產問診切脈、保駕護航。
“宣傳推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生產提質提量,這就是一位農業科技特派員的至高使命。”走出實驗室,林金秀腳上沾滿泥土,心里卻滿滿當當,他說,菜農們有著豐富經驗,對科研大有裨益,兩者融會貫通,將共同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
一大早,菜農吳建軍就在地里忙碌開來。只見他雙手扶著一臺新式微耕機,三兩下就把地耕好,談起農業技術創新,這位有著四十多年“土地經驗”的老農技員感觸頗深,歷經農業設備更迭,現代化機械讓農民真正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有了這些新型設備,我們耕種更省力,也更有效率。”他說,這些“高科技”都是科技特派員帶來的!
吳建軍和科技特派員的故事不止于此,還要從一條絲瓜說起。
“延陵絲瓜”有著百年種植史,是鯉城農業的金字招牌,但是近年來,因為品種退化嚴重,同一片地里,絲瓜長短不一,短的10厘米,長的能長到50、60厘米,如何保住這個金字招牌?林金秀和研究團隊為此不斷實驗,提純優化絲瓜品種,經過反復嘗試,終于成功完成品種改良。“提純后的絲瓜,長成后基本保持在30-40厘米的中長水平,品相好了,價格也上去了,價格從一斤1元賣到1元2角!”談及此,吳建軍臉上滿是笑容。
科技特派員帶著技術和知識來到田間地頭,成了農民們的知心人、解憂草。菜農吳永法和妻子吳寶珠是延陵果蔬開發基地里的種植大戶,五六十畝地里種滿了西紅柿、花菜、生菜等農產品。但是每當西紅柿成熟的時候,夫妻倆總犯愁:“一到成熟季,鳥就成群結隊地來吃果子。”吳永法的菜地曾遭遇千鳥過境,短短幾分鐘,風卷殘云,損失慘重。
這個困擾夫妻倆許久的問題,因為科技特派員的到來,迎刃而解。
在林金秀團隊開展的農業技術講座上,吳寶珠第一次知道了“驅鳥器”,并于今年九月份購入了“多功能驅鳥器”。“機器裝上后,鳥基本都不來了。”小投入換來大回報,說起這事,吳永法滿是笑意。
過去五年里,共有20多名像林金秀一樣的科技特派員來到鯉城,他們活躍在田間地頭、企業廠房、實驗室里……他們俯下身子,服務一線,成為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十三五”期間,鯉城區不斷拓寬科技特派員服務領域,從農業延伸至工業和科技型產業,圍繞提升科技特派員服務效能,著力打造一支由農業科技特派員和企業科技特派員組成的,新型科技特派員隊伍。目前,鯉城區從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選任35位科技特派員,其中包含2個科技特派員團隊,覆蓋全區8個街道,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成果豐碩。(李淑媚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