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的舞蹈教室里,伴隨著陣陣醇厚雄渾的口號聲,一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正在跳舞,腳步鏗鏘有力。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細致觀察著舞者的每一個動作和身姿,不時上前示范和糾正,手把手傳授動作要領。
這位白發老者叫郭金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拍胸舞的代表性傳承人。郭金鎖雖已81歲,仍堅持在教學一線,為傳承拍胸舞而努力,他這一身過硬的舞技則源于童年在鯉城街頭乞討、學藝的凄苦經歷。
幼年凄苦,從乞丐到藝術家
郭金鎖幼年喪父,母親改嫁,7歲便流浪于鯉城街頭,成為一名小乞丐,與乞丐為伴,認乞丐為父,以乞丐為師。取悅施主求得一口飯吃,是郭金鎖學習拍胸舞的初衷,他先后拜了11位師傅,學習 “南音”“高甲”“梨園”等多種閩南傳統藝術。正是通過這些學習,使他擁有了全新的視角,開始重新思考拍胸舞的每一個韻律。
在泉州市郭善橋、吳孝曾等民間舞蹈大師的點撥下,郭金鎖很快領悟到拍胸舞的絕妙之處,他將街頭乞討時的心酸經歷,用肢體語言融入舞蹈中,繼而創出一套郭氏風格的拍胸舞。雄渾有力的口號,精妙絕倫的表演,逐漸在民間街坊有了名氣。
1955年,由郭金鎖表演的《彩球舞》《打花鼓》,在福建省業余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中摘得兩枚獎牌,他也因此破格進入福建省民間歌舞團。第二年,他代表福建省民間歌舞團赴北京懷仁堂演出。當時,年僅15歲的郭金鎖憑借一支《彩球舞》獲得毛主席稱贊,瞬間成為舞蹈界的名人,福建民間舞蹈也因此風靡全國,這也是郭金鎖人生中最燦爛的一段時光。
1972年,郭金鎖調入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專門從事福建民間舞蹈的傳承和教學工作。他潛心鉆研傳統民間舞蹈,向戲曲老藝人請教各種戲曲舞蹈表演藝術,并將這些表演風格有機地融入到民間舞蹈的創作中。在借鑒和吸收的基礎上,保留泉州民間舞蹈原有的味道,獨創了一套“郭金鎖象形字”,整理出50多套福建民間舞蹈素材的手稿,這些手稿是迄今為止福建民間舞蹈最詳盡、最原始的記錄。
在教授福建民間舞蹈期間,郭金鎖先后培養了楊偉豪、郭鋒、黃明珠、林松偉等一批頗具社會影響力的拍胸舞繼承人。教學傳授拍胸舞之余,郭金鎖不斷地深入到閩南各地“采風”,以此豐富拍胸舞的內涵,并對民間拍胸舞的發展給予指導和幫助。
子承父業,三代人同跳拍胸舞
傳承拍胸舞,讓這個來自鄉土民間的舞蹈能夠長存并得以發展,這是郭金鎖的心愿。然而這些年來,郭金鎖在拍胸舞的傳承上卻遇到了不少問題。那些曾經活躍在舞臺上的拍胸舞人員,因為年齡問題,漸漸地淡出了舞臺,而年輕一批的后繼者,尚顯稚嫩,拍胸舞傳承陷入了青黃不接的窘境。
“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福建民間舞蹈的教學和研究上,但對于如何推廣普及這些舞蹈,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談到拍胸舞的發展時,郭金鎖頗為感慨。尤其是現在各種文化形態和娛樂方式的涌現與沖擊,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傳統藝術的欣賞群體,也讓福建民間舞蹈的發展陷入困境。最讓他痛心的是,作為閩南民間舞蹈代表的“拍胸舞”,現在已經淪落到婚喪嫁娶等場合中一種湊熱鬧的形式,甚至傳統的“八步”動作都被簡化到單純的“二步”。
“以前我們都覺得父親過于固執,但后來我之所以選擇追隨他的腳步,是真的被他這種對拍胸舞的熱愛和執著感動了,我父親能做到的事情,作為他的兒子,我也可以做到。”2001年,郭金鎖的兒子郭鋒從父親手里接過教鞭,也成為一名老師。由父親郭金鎖整理傳下的50多種福建民間舞蹈技藝,他基本上已經掌握。
曾經有一位新加坡華僑出價5萬元想要購買郭金鎖的一部關于拍胸舞的作品,老人卻固執地不肯出售。郭金鎖對藝術的熱愛和堅持,讓作為兒子的郭鋒頗為佩服,他立志要像父親一樣,做好福建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由于擔心兒子在教學中不能將技藝原汁原味傳授給學生,郭金鎖專門錄制了福建民間舞蹈影像資料,而這也成為郭鋒每天備課時必須參照的資料。
沖突不斷,觀念磨合中完成創新
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有些慘淡。如今,福建省職業技術學院舞蹈專業的學生,平日學習的舞蹈種類繁多,其中芭蕾舞、古典舞和現代舞頗受青睞,而福建傳統民間舞蹈每班每周只有兩節課,在科目中比重不大,選修這門課的學生也不多,同時,福建省職業技術學院也是省內唯一開設這門課程的藝術院校。面對這樣的窘境,郭鋒大膽創新,將各種各樣的現代舞蹈節奏、動作、音樂融入拍胸舞中,給傳統的拍胸舞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郭金鎖卻不能接受兒子的這種創新。
父子兩人經常因為拍胸舞的教學而產生觀念上的沖突,受過現代舞熏陶的郭鋒,更能明白學生的喜好以及市場的需求。而傳統拍胸舞出身的郭金鎖,則深諳舞蹈深處的底蘊。二者觀念激烈的碰撞是繼承傳統和改革創新的較量,是順應時代潮流和堅持本源特色的對決。這樣的爭吵和沖突發生了多次,卻讓郭金鎖父子更加理解彼此。郭金鎖從兒子身上看到了時代賦予的生命力,也認識到拍胸舞的傳承必然要打上時代的烙印,而郭鋒則理解了父親對拍胸舞的熱愛,在大刀闊斧改革的基礎上,他也盡量保留了拍胸舞原汁原味的精華。父子倆的磨合,給拍胸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有人說,拍胸舞是街舞的始祖,郭金鎖并不認同這種觀點,但當他看到年輕人將拍胸舞以活潑、動感的方式呈現出來時,臉上卻露出了笑容。2015年,年近80歲的郭金鎖與兒子郭鋒、孫子郭子晨同臺演繹拍胸舞,祖孫三人用各自的方式去呈現拍胸舞,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時代不同了,但拍胸舞應該被傳承下來。”在談到拍胸舞的未來發展時,這位歷經滄桑的老人,臉上卻掛著燦爛的笑容。一時興起,他便起身跳起了鏗鏘有力的舞蹈,舉手投足皆是英雄不老的風采。帶領泉州拍胸舞走出泉州,走向更大的舞臺,正是郭金鎖終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珍稀 “訪客” 西黃鹡鸰現身 泉州鳥類家族2025-04-11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