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慶端午啊,爆竹聲聲是入云谷啊,看龍舟競渡嘞,揮旗又擂鼓啊,嗦啰漣嘞啰哈哩啰漣,嗦啰漣嘞啰哈哩啰漣,嘿……”這首在泉州地區流傳甚廣的嗦啰漣《龍船曲》,形象記錄了泉州流傳已久的端午節賽龍舟民俗。
扒龍船,又名賽龍舟,古稱“競渡”,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儀式。后來,為了紀念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競渡”逐漸演化成為端午節一項重要活動。
地利人和 造就龍舟競渡
浮橋街道地處晉江下游南岸,南岸是浮橋街,北岸為黃甲街,這是古代兩個著名的港口街市,商賈云集。繁榮的經濟活躍了當地民俗文化活動,筍江扒龍船習俗便是其中之一。
明清時期,筍江一帶舟楫往來如織,龍船制作技藝更是遠近聞名,溪后村的劉德民、黃甲街的周來發等都是造船能手,善于制造龍船,龍船賽的參賽龍船大多出自他們的手。擁有地利與人和的條件,加上扒龍船本身的魅力,使得“舟人競渡”成為盛大節日活動,扒龍舟習俗在此風靡,延續許久。
“我還記得小時候去江邊看扒龍船時,人山人海,鄉鄰們擠滿了橋上、岸邊,看過去黑壓壓的一大片,十分驚人??吹骄实牡胤?,四處歡聲雷動,氣氛十分熱烈。”黃大頭是筍江扒龍船第二代傳承人,原來居住在鯉城黃甲街(也稱黃甲村),如今已經105歲的他對當年扒龍船盛況記憶猶新。
黃大頭14歲時(1927年)有幸接觸到扒龍船,當時因為水性好,筍江邊的龍船隊在訓練時,都愿意帶上他。近距離的耳濡目染,讓他對于扒龍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長大后,在他的推動下,在長達一二十年的時光里,黃甲街與鄰近的溪后村幾乎每年都舉辦龍舟賽。
“十幾年內,雙方互有輸贏。越競爭,隊員之間的關系就越密切,兩隊成員在生活中大多相互結成好友。”黃大頭說。
習俗復蘇 重溫民俗記憶
經過歷代的傳衍,筍江扒龍船除了具有競技性外,還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民間習俗文化。
“五月節,龍船鼓,滿車路”,筍江扒龍船習俗擁有龍船鼓、請龍、獻江、祭神、競渡等環節,具有濃郁的閩南民俗特色。龍船鼓,是一種民間傳唱的龍舟調,既有鼓聲又伴以歌聲,歌聲雄渾壯美,節奏鮮明,扣人心弦。據鯉城區龍舟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友強介紹,龍船鼓會從農歷四月初一一直唱到五月初五,算是對端午競渡的一種“預熱”。在競渡開始前,還要舉辦非常隆重的請龍儀式,一方面祈求出入平安、身體健康,一方面也祈禱一年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比賽時,隊伍中僅有的一支母龍舟行在最前面,后面一群公龍舟競相追逐,非常熱鬧。”和黃大頭一樣,鯉城區龍舟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友強對當年筍江賽龍舟盛景難以忘卻。不過,因為抗戰活動,筍江扒龍舟活動被迫中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次發洪水,將停放在江邊的老舊龍舟沖走了,從此再也沒有龍舟在筍江競逐過。
近20年來,在鯉城龍舟愛好者的推動下,扒龍船場面又逐漸回到人們的視野中,重燃民眾對于傳統習俗的記憶。2016年年初,“筍江扒龍船習俗”順利入選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筍江扒龍船傳承人發起并成立了鯉城區龍舟文化促進會,加快這一傳統習俗的復蘇腳步。
不到兩年時間,鯉城區龍舟文化促進會的會員人數便達到了近百人。他們當中,絕大部分來自浮橋街道,既有原浮橋龍舟隊的老隊員,也有新入選的小隊員,年齡最小的僅20歲。在協會制定的發展規劃中,還將建立傳承人梯隊、舉辦劃龍舟技藝培訓班等,組織龍舟文化交流,開展龍舟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熟悉龍舟習俗并能參與傳承保護。
龍船文化 傳承競渡精神
“喲……嘿,走嘍!喲……嘿!”最近一段時間,每到傍晚時分,鯉城筍江上總會傳來一陣陣嘹亮的“龍船鼓”,一群膀闊腰圓、精神抖擻的漢子駕著龍舟,迎著奔涌而來的江水,用如雷的鼓聲、震耳的號子、整齊劃一的動作、剛猛有勁的劃水,在江心上激蕩出一條筆直的水紋線。
早在1991年,浮橋龍舟隊已有二三十人的規模,曾代表泉州市參加在莆田蚶江舉行的“媽祖杯”海峽兩岸龍舟邀請賽。1984年,國家體委決定將龍舟賽列為體育比賽項目,這對浮橋龍舟隊的壯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上世紀90年代在筍江扒龍船第四代傳承人周天明的帶領下,龍舟隊刻苦訓練,參加各類賽事,得到了很好的磨煉,也使龍舟隊更具影響力。
由于水性高超,周天明還在浮橋一帶義務承擔起了“巡江救生員”的責任,在近30年的時間里,他共救起了20多位溺水者,在民間廣受贊譽。他說,這也是龍舟隊的另一種文化,每一位水性佳的成員都應見義勇為,在別人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
如今,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傳承人已經很好地承載起了浮橋龍舟隊發展的重任。浮橋龍舟隊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2016年以來,先后獲得泉州市首屆海絲僑界青年端午龍舟賽冠軍、惠安山霞白鷺灣民俗龍舟賽冠軍…今年5月份,浮橋龍舟隊還收到了2018年集美龍舟賽邀請函,6月初,他們將代表鯉城,在這一國家級龍舟賽事上,宣傳鯉城龍舟文化,展示浮橋龍舟競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