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28日訊 “十幾年前翻新房子時,原封不動地把這些痕跡留下來了。”看著斑駁的古厝外墻,77歲的張國鎮說。
他眼前的這座老房子,有他的童年,有母親的淚水,還有1940年農歷六月十二日軍轟炸崇武時留下的槍眼。
5年前,張國鎮的哥哥張國樹,在古厝旁立石碑,刻下這段歷史。前陣子,哥哥過世,張國鎮始終想著,怎么讓這段歷史被人銘記。
惠安崇武鎮文化站黃站長說,張家古厝墻上的槍眼,確實是70年前日軍轟炸時留下的,這段慘案歷史在當地幾乎人人皆知,老人當年出于熱心,立了這個碑,還捐了一些戰爭歷史遺物等。在9月3日全國抗戰勝利紀念日來臨之際,講述這個碑的故事,也是對大家的一種愛國主義教育。
70年前日軍炮轟時留下的槍痕,被張家人保留下來
探訪:
槍眼古厝旁立石碑 刻錄歷史
張家古厝位于惠安崇武古城里,窄小的石板路,容不下小車通行,進了古城門,步行10多分鐘,便到了。
附近,有年久的閩南傳統民居,也有新蓋的平房,這座中西結合的小洋樓混在其中,顯得格外顯眼。古厝一面墻上,有坑坑洼洼大小不一的窟窿,白色的外磚剝落,里面的紅磚裸露。隔壁家青綠色的絲瓜藤,順著墻,爬上古厝二樓窗口,蕭條與新生,在古厝上混在一起。
古厝一旁,有塊約2.5米高的石碑,石碑立于2011年,上刻“一九四零年七月十六日(農歷六月十二),日寇??哲娕诨鹨u城,陷我崇武古堡,殘殺桑梓同胞,血肉橫飛,死傷無數,慘不可盡言。其時余年十二,目睹宅前(即今文物閣前)約十米處落一炸彈,致家宅樓面受損,至今彈痕猶存,以為紀念”等,落款是“張國樹”。張國鎮說,哥哥立碑的愿望,正如他在石碑上所刻,“殷切寄望吾鄉子孫后代,勿忘鄉仇國恥”。
講述:日軍炮火 打破張家平靜生活
張國鎮說,父親14歲到廈門打工,24歲開始,在廈門港經營一家隆盛漁行,生意如火如荼,事業也算小有成就。古厝是父親在1929年時建的,當時周圍還沒什么坊厝。然而,日軍的槍炮聲,打破張家富足平靜的生活。
七七事變后,廈門快淪陷了,那時張國鎮還沒有出生,張父攜妻帶子,登上小船逃生,而日軍就在頭頂低空掃射,張國鎮的三姐,當時才兩三歲,不停地大哭,擔心哭聲驚動日軍,看著一船老小,張父還萌生放棄親生女兒的念頭。好在,三姐后來停止大哭,一家人也安全逃到泉州晉江,在廈門辛苦建立起來的家業,卻毀在炮火下,張父郁郁不歡,積郁成疾,41歲過世。
在另一邊崇武老家,1940年農歷六月十二,日軍炮擊古城,當時住在古厝的有祖父、三叔和幾個姑姑,大家雖幸免于難,但古厝墻上卻留下槍痕。張國鎮說,這些,都是母親告訴他的,父親過世時,母親才33歲,她帶著孩子們回到崇武,種地瓜、織漁網,拉扯大4個孩子。
張國鎮說,2000年左右,家里翻修老房,家人都心照不宣地把槍痕保留下來。5年前,83歲的哥哥張國樹,還特地撰文立碑。因為這座古厝,這些槍痕,對他們而言,不僅僅是歷史的印記,也是母親為了孩子,纏著小腳邁出的每一步,是國恨家仇下,一家人在落敗中的每一次掙扎和努力。
□相關鏈接
1940年7月16日(農歷六月十二),日軍突襲惠安崇武、石獅永寧(時屬晉江縣)等地,一路燒殺擄掠,史稱“七一六”慘案。
惠安縣檔案局李副局長稱,根據館藏日寇崇武大焚殺專卷記載,當日凌晨4時左右,日寇軍艦數艘,突然竄犯崇武海面,封鎖崇武港。5時左右,4架日機飛臨崇武獺窟上空,扔下炸彈,并進行機槍掃射。隨后,日偽軍500多人由后海登陸,一面向大岞方向進攻,一面直逼崇武。當日,日軍在崇武殺傷民眾75人,崇武漁船被焚436艘,被炸房屋全毀154間,破損412間,損失及被搶財物無數。
惠安崇武鎮文化站黃站長說,從這一年起,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二,崇武多戶人家都要舉行祭祀,悼念在那天遇難的親人們。(海都記者 陳瑩鈺 田米 文/圖)